杨亚轩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重要策略的推行,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现如今,中国各高校的外语专业只有区区二十余种语言,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战略所需数量。本文分析了小语种人才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并探究了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对策,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建设正如火如荼,由于其沿线国家语言众多,凸显出我国小语种人才的不足。那么,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哪些困难,又如何解决呢?
一、小语种人才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语言唯独是最为直接、重要的沟通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交流,还能发展经济增长。“一带一路”战略为所涉及的国家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但是最终的合作效用和后期的发展情况还是要看合作过程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协调、商务洽谈、基本沟通等,上述的合作方式均建立在语言沟通交流无障碍的基础之上。至此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小语种人才的重要程度。
(一)语言交流通畅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良好与否取决于语言沟通的能力。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大部分国家所用的语言都非英语,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国家之间依旧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不仅会影响交流的流畅度同时还会出现某些语句理解不一致的情況。例如,母语为乌尔都语的巴基斯坦,从乌尔都语到英语在到中文的过程中,极其容易使其失去了语句中本身所需要表达的含义。小语种人才再此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不仅连接了国家之间的交流还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合作。
(二)当地语言的文化交流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助
力剂”
在中国,很多企业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合作交流用语,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很少有使用英语的国家,所有的交流层面也仅限止于工作范畴,并不能进行文化、风俗的交流沟通。使用相应国家的语言进行交流是经济合作发展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当下中国小语种人才紧缺的原因之一。现如今,英语已经不再是沟通所有国际合作的专用语言了,如果我们使用当地的语言进行合作会让对方倍感舒适与亲切,可以有好的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在合作之余适当的添加有益的文化交流也可以加强双方的情谊。
(三)小语种人才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持续性
如果合作形式较为简单合作时长较短使用英语进行沟通是可以的,倘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定要使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在此便能够体现出小语种人才的必要性。当下中国各大高校开设小语种专业整体情况来看,虽说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也应当注重其他国家文化背景等教学。在长期合作交流中无法避免的会有一些文化差异碰撞的现象,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禁忌行为或言论,一旦触及就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就会影响双方的交流合作成果。综合性小语种人才是对相应国家文化、背景都有一定程度理解的,可以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四)小语种人才储备是未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关键
“一带一路”战略实行初期,小语种人才的数量就十分紧张,而现如今,小语种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带一路”的发展进度和区域经济合作。所以,日后想要更好的发展区域合作还需要更多的小语种人才的
投入。
二、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困难
当代中国关于小语种人才培育方面还有以下几点
不足:
一是招生方面:小语种专业学习人数过少。很多学生在选择语种专业方面只考虑比较热门的语种专业,譬如,法语、日语、英语、德语等,往往忽视了较为冷门的语言专业,譬如,蒙古语、乌尔都语等。热门语种专业的人才不断递增使得市场人才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无形中增加了热门语种专业的就业难度,增加了就业压力。而冷门语言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数量较少,加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使其更加紧俏。
二是仅注重专业语言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教育背景、教学质量等各种环境因素和传统教育理念带来的缺陷使得学习小语种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遭遇很多难题。例如,专业语言能力强但是知识架构掌握单薄,缺乏全方面的综合学习,无法达到“一带一路”战略所需要的技能够交流无碍也能够了解别国文化、政治、风俗的人才需求。
三是教学质量堪忧。小语种的教学老师数量和质量均不达标,很多开设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仅有一名老师教学。难以确保教学的水平也很难建立起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环境,对小语种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四是教学理念需要优化。通常小语种的教学只注重的语言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唯有交际才能突显语言的魅力,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掌握内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依旧将语言当成知识来灌输而不是将其作为工具去教授。导致最后学生在实际使用中难以顺利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小语种学科专业布局
对人才市场进行准确、科学、动态的综合性评估,实时掌握国内外对于各种语言人才的需求量,配合需求掌控招收人数,针对所需,合理管控小语种人才的培育量。只因学生更加理智的看待小语种专业的“大起大落”,做到不随大流,做到理性选择。积极配合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如有条件可以对学生进行定向培育和重点培育,不断的向社会各界传送高水平高标准的语种人才,支持市场供给,支撑国家的战略储备实现多赢模式,同时也指引家长正确看待小语种的前景和未来。
(二)尝试与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
利用“2+2”或“3+1”的人才培育形式,有规划的将各种小语种专业学生分派到相应国家进行学习和培育。不仅提供了学生一个优良的语言环境,帮助更快在实际中使用语言,还能够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当地的人政治、文化、风俗等。除此之外,应当开通多种渠道帮助小语种老师进行深造和培训,让老师的眼光更加国际化,拓宽视野,优化教学思路,提升人才培育的水平。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传统教学模式下培育的小语种人才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人才需求标准,所以,各高校应当在小语种专业培育方面增加综合能力的培养内容,打造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学校应当主动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形式的培育,激励小语种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人文类或理工类课程,激励学生修习双学位,突破专业间的隔阂,培育复合型人才。
(四)创新式教学方式的引入
各大高校在小语种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微课、翻转课堂等具有一定创新理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老师成为助手,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和主动性。老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自主发展探索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并掌握相应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其成效如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作为与沿线国家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小语种不可或缺。因此,我国应加大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布局学科,与国外联合培养,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以解决现有的不足,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提供语言人才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广西区委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小语种人才匮乏问题[J].前进论坛,2016(3).
[2]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3]肖平,王红静.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改革[J].才智,201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