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高职院校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职院校中的舞蹈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積极的作用。阐述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舞蹈课的教学现状、开展意义,同时对高职院校舞蹈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舞蹈课教学 新思路舞蹈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是一门艺术,舞蹈可以体现出生活中的各种美。舞蹈的美不仅来源于生活,还促使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高职院校舞蹈课的开展,能够有效推动学生发现生活的美、体验生活的美。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舞蹈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职院校开展舞蹈课的意义
我国教育事业现今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舞蹈的艺术性、音乐性可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当学生身心放松之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舞蹈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舞蹈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文化课与舞蹈课的有效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模式保守,创新意识不足
高职院校自开展舞蹈课以来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但教学模式仍未发生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器材的陈旧以及舞蹈教师水平不足,学生很难对舞蹈课产生兴趣,枯燥乏味是学生对舞蹈课的第一印象。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式一般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对舞蹈课的兴趣比较低,有的学生甚至会对舞蹈课产生厌烦的情绪。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通过“口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教学,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生在镜子面前进行练习,这个过程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2.理论教学未能及时得到实践
在高职院校的舞蹈系中,学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职业院校的专业选择中选择的舞蹈系,这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实践却没有足够的保证;另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艺校、舞蹈等级或专业技能等方式考入舞蹈系,这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却缺乏基础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考试中不具优势。由于学生对自己专业了解不够透彻,不能对自身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理论基础的学生没有及时进行弥补,缺乏实践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实践,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的融合,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职院校舞蹈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教师注重“口传身教,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
“口传身教,主体参与”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口传身教”,指舞蹈教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口头讲解以及对舞蹈动作的亲身示范,对学生进行教学;“主体参与”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理论知识以及示范动作的学习,来增加知识与技能,同时积极思索,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创造性的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并将这种思维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同时又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积极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鉴于学生舞蹈素质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对舞蹈的感受。
例如,在进行基本训练课程时,“直、绷、软、开”的身体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要对学生进行身体协调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动作的感觉能力,而将腰腿能力以及技巧的练习放在次要位置。教师应明确学生对整体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动作把握清楚,而不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将几个动作连接协调,这个教学过程将知识由“技能灌输”转换成“能力开发”。
2.重点进行舞蹈组合的教学
进行舞蹈组合教学的目的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对我国传统民间民族优秀舞蹈的传承,学习专业的舞蹈语汇,为以后的学习以及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对组合进行反复练习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自身的灵活性,增强四肢的协调性,促进舞蹈动作的和谐统一,增强舞蹈的美感,增加舞蹈的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重点进行舞蹈组合的教学。
例如,我国传统舞蹈中影响较大、普及较广的经典舞蹈组合;具有独特风格、地域风情各异的舞蹈组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可以对学生通过训练提升技能的舞蹈组合等。各种舞蹈进行组合之后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训练性,如藏族的堆谐,即踢踏步,具有扎实稳健、节奏感强的特点,通过脚下发出声响来产生节奏,表达人们的欢乐情绪。教师在选择舞蹈组合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舞蹈组合,培养学生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3.调节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调节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将反馈出的信息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根据差距对教学进行调控、矫正以及回授补救的教学方法。其原理是: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的信息进行对比,来调整教师的教授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教学过程能得到最优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调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对教师的教授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具有调节改进作用。
4.重视课后练习,保证教学质量
课后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众人对课堂内容的回忆来展现舞蹈的全局;第二,集体复习可以提供给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展现的机会,使其能够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进步;第三,分组进行,通过分组,学生产生了间歇缓冲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力量,让学生对动作的把握更加准确。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动作。由于集体复习通常是在音乐中进行,可以对舞蹈氛围给予烘托,塑造意境,促进学生对舞蹈的回忆更加准确、完善。
5.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舞蹈是一种造型艺术,教学过程不仅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所以舞蹈被称为“可视的音乐”以及“活动的雕塑”。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舞蹈教学中,对教学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一些录像,使学生观看优秀的舞蹈作品,学生在享受舞蹈美好的同时,又可以在录像中切实观察感受舞蹈演员肢体动作的造型、流动的队形以及舞蹈演员的表情变化、风格韵味和技术动作等。另外,教师可通过摄像手段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过程、平时比赛以及学生自创舞蹈的表演录制下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舞蹈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舞蹈课,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做好高职院校舞蹈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晋,朱颜琰.浅谈舞蹈课程中的基本动作训练——评《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J].中国教育学刊,2017,(9).
[2]赵一瑾.新课标视域下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J].戏剧之家,2016,(07).
[3]刘璇.高职院校形体舞蹈课的教学分析与改革[J].当代体育教育,2015,(14).
[4]孙玲.试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的技能技巧[J].赤子,2015,(14).
[5]邹琳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