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花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当今现代化的大潮下,在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淡漠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三个方面探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挖掘教材课文。第二,利用新材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第三,大胆地借助影视剧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挖掘 利用 借助每当到圣诞节的时候,每个商场、每条街道,尤其是校园都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可是每个端午节都是悄无生息地放假。很多学生说起星座,都能侃侃而谈,却不知杨柳之于清明节、菊花之于重阳节的意义,读到《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不知所云。我感到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中被冷落,传承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儿女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求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花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土地上美丽绽放。
一、挖掘所学高中教材课文
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文章汇集着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知识,承载着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意志品质和风骨。
必修二《卫风·氓》里讲述了一个青年女子和一个青年男子相恋、结婚之后被抛弃的故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时代,女性对于爱情和幸福的大胆和热烈的追求,也看到那个时代下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地位是导致女性悲剧的根源,更能看到女性即使在被抛弃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负心人的决绝,这就是鲁迅先生赞美的中国女性被压抑了千百年的勇毅精神。本诗展现了周代的婚礼习俗,一是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二是婚礼有一定的程序和仪式,周代的六礼与男女双方家族关系密切,要有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明要媒人的手續,否则失礼。“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男方占卜吉凶,正式确定婚姻后,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女方则要有嫁妆。中国古代礼制是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出发点的,婚礼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氓》中还反映了周代的经济生活,织布种桑养蚕等。
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反映中国传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章,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契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离骚》里有九死未悔的执着精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虽不被重用但依然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边城》里有纯真的人性美,《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折射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等等,不胜枚举。
这一篇篇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文,在中学课堂上就像春风化雨滋润师生的心灵,在对一篇篇诗文的解读和情感体验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精神的延续。
二、利用新材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果单纯借助语文课本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未免太单调了,学生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倦怠,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我们的中学生都是十几岁的青春年华,他们需要结合新颖的材料和灵活的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到网络影视资源更能调动他们的兴趣,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效果很理想。
高三应对高考的复习时艰苦卓绝的,学生最头痛的一个专题就是字音字形,在考试中是3分的分值,但是要记要背并且是平时常用常错的知识点非常多,很多学生出现了倦怠和厌烦的情绪,就在这时,我无意中看到一期《我是演说家》,有个选手来自马来西亚,名叫胡渐彪,他演讲的题目是《荒漠中的华教》。在演讲中我得知,祖籍是广东,他的爷爷是当年下南洋的第一批华人,当时也就在南洋落地生根,算到今天,已经有差不多80年的时间。但在胡渐彪的家族,一直非常讲究传承语言和文化,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一直叮嘱他们必须学会说自己的家乡话。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那些下南洋华人,在坚持对于中华文化种种不容易,80年过去了,如今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依然有他们的一片天地,这些都是离不开每一代华人的努力。各种艰难,各种阻扰在这种坚持中一次次的挣扎着站起来,这也是换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一种强烈自豪感和归属感。我非常受感动,安排一个学生下载并放映给同学们看。在正式放映之前,我先征询帮忙下载的同学的看法,她说也深受感动,于是就很有信心地放给同学们看,没想到反响比我预想还要好,同学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责任感被激发起来,又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大胆地借助影视剧比如《古剑奇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015年夏天以来,掀起一股“古剑热”,这种仙侠题材的偶像剧,中学生是非常喜欢的。我本来非常排斥各种情节发展不合理、逻辑思维不严密的偶像剧,但是为了拉近和学生距离,我认真地把《古剑奇谭》看了两遍,并且看了很多的分析类的影评,和同学们讨论《古剑奇谭》,他们都兴趣盎然。我问他们喜欢哪个角色,他们有的喜欢屠苏,有的喜欢少恭,有的喜欢兰生,有的喜欢晴雪。他们问我喜欢谁,我说我喜欢整部剧,喜欢里面的面对困难百折不回的气概,喜欢不屈从于天命的反抗精神,喜欢剧中即使金石不开也要精诚所至的钟情,喜欢不论男女千百年来都在追求的即使悲剧但是纯洁美好的爱情,喜欢喜欢水墨画一样的环境——飘渺的山海之间,最喜欢的贯穿整个剧情的四样道具——琴、酒、剑、玉。这四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我们的诗文里处处都有它们的影子。比如,“琴”表达高洁的情操,刘禹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伯牙寻觅知音,有琴来奏高山流水;陶渊明隐居之后过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岳飞感慨无人理解自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比如,“酒”。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更是博大精深,得意失意,相聚分别,爱情亲情,国家兴衰,都少不了酒。陶渊明“引壶觞以自酌”,李清照“东篱把酒”“三杯两盏淡酒”,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把酒问青天”,无酒不成诗篇,无酒不成传奇。讨论课后,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古剑奇谭了,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上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民族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进一步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任重而道远。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时不我待,让传统文化这块瑰宝散发更璀璨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