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亚莉
【摘要】 为了履行“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使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古诗在养成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将进酒》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古诗的丰富情感及其表达手法等,用问题引路,以师生的合作探讨为主线,通过生答师补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索古典诗歌教学中合作共享和探究作用发挥的途径和方法,并以此来提高古诗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合作探究 作用发挥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中光华四射的繁星,她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她不仅为华夏儿女的精神成长和品德修养注入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而且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养料和充足营养。
作为语文老师,总是对古典诗歌有着喜之不尽和神往的情愫。在接触到诗歌教学时,犹如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或者是在品尝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或者是置身于山清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仙境之中,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浑然忘我。然而,在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对古典诗歌学习弱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中职学生,整天以手机为精神支柱,机不离手,晨昏颠倒地玩手机,对文化课的学习心不在焉、敷衍了事。作为履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使命的语文老师,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深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参与,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行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教师要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在合作中共享,在探究中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品质不同,对同一个问题自然产生不同认识,有层次上的也有角度上的,这不同中存在许多教育契机和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开发。日常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师问生答,或者教师反复追问学生被迫回答,这不是本质上的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因互动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行为,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问答,大家就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这些互动之中,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更有价值,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更能找到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际教学中,学生预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作为课堂合作探究的话题。在《将进酒》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法:
在教学前期导入、介绍作者、扫清字词音障碍,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之后,重点进行了“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如下:
以生为本,让学生选择精彩的诗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有效引导,使学生真正体味整首诗丰富的情感和复杂多变的节奏。
首先,分组诵读,让学生注意把握诗歌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略)。
其次,分组讨论。
一是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教師引导,学生发言,教师补充: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
二是提问: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
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
饮酒,狂饮,得意要饮,不得意也要饮,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劝饮,劝豪饮,富贵不足取,饮酒可留名,怀才不遇,借酒抒怀。
三是讨论探究:
1.首句“君不见……不复回。君不见……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起兴——李白和友人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夸张,痛快的宴饮,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表现了酣畅恣肆的狂放之情。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千杯少,倾吐怀抱,实为人生快意事,既是品美酒佳肴,更重要的是表现豪情。
3.李白为何纵情于酒,从这些“劝酒词”中你感受到了李白怎样的情感?请找相关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喜;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狂;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4.学生自主诵读,尝试背诵全诗,之后讨论探究:
(1)面对时光流逝,作者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者认为只要人生得意,就可以纵情高歌,坚定人生信念。
(2)整首诗以“酒”字为触发点,以“愁”字为情感的抒发口,作者为何而愁?“愁”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补充:
先愁:人生短暂人易老;次愁:壮志未酬,难展雄才;再愁:水清则无鱼,圣贤皆寂寞。
作者以愁叹时光易逝,因愁纵酒作乐,因愁慷慨愤激,因愁狂放失态,表达了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外表,愤激才是本质。
(3)理解“古来圣贤……千恣欢谑。”句中“圣贤”的含义,分析用典的作用。
学生答教师补充:
“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既指孔孟,也包括那些抱负不能施展的贤士。他们被排挤,遭冷落。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行经,抛弃幻想,难得糊涂,躲于酒乡。
陈王,即曹植。被其兄曹丕猜忌,一生才学不得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4)请找出表现主旨的诗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教师补充:
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显贵才有闲情逸致醉生梦死,享受山珍海味。不羡慕他们,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鄙夷。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愤慨。全诗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自信。
这些问题有的简单,可以同桌交流;有的较难,可以小组内交流探究;更难的,可在全班师生共同交流解决。不论哪一种学习方法,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示范点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体验,最后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合作探究,是从学生本身出发,以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为目的来考虑怎样“教”,怎样让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达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探求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并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起探究的精神。其途径就是要从明确目的、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几方面去实施。
参考文献:
[1]韩刚.《将进酒》教学设计.
[2]《将进酒》导学案.语文港.
[3]曾宪林.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定位及其教学策略的探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