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棘胸蛙的驯养浅析

2018-01-30 21:35:00覃敬龙
南方农业·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明山

覃敬龙

摘 要 在大明山棘胸蛙驯养的过程中,需根据棘胸蛙的种类开展相关驯养活动,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创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保证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棘胸蛙的生活习惯与生长要求等,严格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等,在此期间,还要加强对饵料供给与池塘建设的管理,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各方面要求,保证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棘胸蛙;驯养;大明山

中图分类号:S96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6.038

1 当地状况分析

广西大明山地属南宁市,位于马山、武鸣区、宾阳县、上林县境内,占地面积1.7万hm2,平均海拔为1 760 m,最高山峰龙头峰坐落在武鸣区马头镇内。大明山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为1 400 mm,笔者调查分析的范围为武鸣区两江镇境内。两江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明山的所在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大明山林区有数十万公顷,各处有着十几条大小不一的溪水河流。棘胸蛙肉质鲜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野生棘胸蛙资源破坏极其严重,这就导致两江镇之内的种蛙数量快速减少,甚至濒临灭绝。在使用人工干预方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人工繁育方式扩大其种群,不仅能够保护资源,还能提升利用效率。

两江镇内的相关棘胸蛙资源,主要分布在大明山一带,大明山的几条河流小溪都有分布。但由于几年来的旅游开发热潮,人为增加活动范围。棘胸蛙的生存空间缩小有的河流难觅踪迹,甚至是一蛙难求的境地,几近灭失。笔者考察,两江境内的几条河流溪谷受采矿和旅游开发的影响,取石头(大的鹅卵石)产生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没有了小石坑,沿途没有茂密的植被。

保护生态,生态系统的服务使棘胸蛙生长速度提升。但人为的破坏使棘胸蛙群的生活环境逐年恶劣,棘胸蛙也在逐年变得珍贵起来。正因如此,棘胸蛙深受人们的追捧,人们捕杀更为频繁,野生棘胸蛙也所剩无几。

2013年5月,笔者从各溪流中网罗了310只棘胸蛙蝌蚪,并在林业站内建设了孵化驯养试验池,经过5年的精心驯养,共培育出125只成蛙,成活率为40%。2013年为51只,只成活了2只,且2只都是公蛙。开头一年并没有专心驯养,皆为粗放型管理。其中变态成功的有18只,幼蛙驯养只剩2只。这激发了笔者对驯养棘胸蛙的强烈愿望。2014年259只蝌蚪,从蝌蚪开始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变态幼蛙有138只,成蛙有123只。两年共计125只。2015年没有采集蝌蚪驯养,2016年这125只可作为种蛙进行繁殖驯养,笔者翻阅资料积累经验,提出以下几点驯养棘胸蛙的几个技术要点,以飨读者。

2 棘胸蛙养殖问题

棘胸蛙养殖较为简单,但实际上成功率并不高。主要因为棘胸蛙的生长具备特殊的特点,对于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更好地了解其生长规律,将会导致驯养工作失败。棘胸蛙对环境的要求一是水,二是环境,三是飼料,四是防治害虫,五是管理,分为配种、蝌蚪、幼蛙、成蛙,再配种,循环反复。

棘胸蛙的生长阶段分为种蛙、蝌蚪、幼蛙、成蛙。棘胸蛙的驯养主要是水,且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水里,对水质的要求很高;要求天然无污染、水质清新、并溶解量大的山泉水,pH要在6~8。

对于棘胸蛙而言,在生长期间具有变温的特点,不能很好地调节自身温度,也没有一定的保温能力,且温度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棘胸蛙生长期间,适宜的温度在18~26 ℃,而最合适的温度在24~25 ℃。春季与秋季是棘胸蛙活动较为频繁的季节,且摄入的实物量很大,生产速度较快。在水体温度超过30 ℃时,棘胸蛙的进食量就会减少,活动量也会随之减少。在温度降到12 ℃以下时,棘胸蛙的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减慢,直到进入冬眠状态为止。特别注意的是,新建的水泥蛙池不能立刻投入使用,应彻底脱碱。方法是用高浓度的酒精全池喷洒自然晾晒5 d,放水浸泡5 d,再晾晒5 d方可投入使用。很多养殖户不能更好地实施蛙池串灌工作,这有利于防止蛙病蔓延和防治疾病。应对供水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必须水源充足、水的特性适合棘胸蛙,不会有病源。能保证每只蛙池能单的从水渠来水、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这样安排,在水资源比较缺少的地方有限的水资源会极大地限制养殖规模。合理建造一个蓄水池使在去中沉淀、净化、定期进行水质消毒处理。合理安排蛙池建造种蛙池、孵化池、蝌蚪池直接有进水渠来水。这些池子后建有一个净化池,每2 d消毒净化池一次。经消毒过的水用于商品蛙养殖。净化池里养上水草,放养家鱼也是很好的选择。并应定时清理棘胸蛙遗留的食物残渣和蛙的排泄物[1]。

3 棘胸蛙养殖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环境

脱碱可减少水质对棘胸蛙皮肤的侵蚀损伤,提高棘胸蛙的成活率。在棘胸蛙养殖的过程中,需做好相关静养工作,建设池塘时,应根据棘胸蛙的生长习惯等,对供水系统、陆地系统、石穴系统进行全面的处理,以便于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提升饲养工作的便利性与可靠性。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需合理地协调与控制池塘的自然环境。主要因为自然环境直接决定棘胸蛙的生长效果与繁殖效率。对于棘胸蛙池塘而言,不会受到具体地点因素的制约,制约保证水源充足且管理便利就可以设置池塘,可以将其建设在室内,也可以将其建设在室外。在室内建设期间,需保证其通风效果,不可以出现阳光照射的现象。在室外建设的过程中,需合理搭建凉棚。同时,在实际建设工作中,还要根据棘胸蛙的生活习惯与喜好等合理控制各类内容,遵循现代化管理原则,提升工作水平。对于野生棘胸蛙而言,会常年栖息在较为阴凉的山溪区域,因此,选址期间可以在相关位置对其进行处理,建设池塘[2]。

3.2 合理配制饵料

在对棘胸蛙投喂饵料期间,需要将黄粉虫等作为主要的饵料对其进行处理,将其大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环境温度超过30 ℃时,可以不为其投入饵料,在环境温度适中的情况下,需要适当的投入饵料,以便于促进棘胸蛙的良好生长。对于棘胸蛙而言,驯养成功性与蝌蚪的成活率产生直接联系,因此,在喂食蝌蚪的过程中,需保证饵料的充足性,可以为其投入纤毛虫饵料与水蚤饵料,并根据实际要求对其处理。在棘胸蛙变态后的饵料主要以黄粉虫和蚯蚓为主,大规模养殖的棘胸蛙的饵料主要以活性的蚯蚓、虾、螃蟹、飞蛾、蚊子等昆虫。但棘胸蛙一般不食用不动的食物。

3.3 合理管理

棘胸蛙的生长阶段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在各阶段中各生长情况按个头大小进行分级饲养,预防大蛙吃小蛙的情况发生。在养殖棘胸蛙蝌蚪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其适应力与病害抵抗能力降低,出现严重的损失。母蛙产卵后,其卵经10~15 d可以孵出蝌蚪[3]。

4 结语

在棘胸蛙驯养期间,应分析其管理工作与饵料处理工作,创建现代化与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协调各方面因素设施驯养工作,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保证能够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各方面工作特点与要求,创新控制形式,逐渐优化管理工作系统,以便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炼均,毛国栋,陆敬波,等.野生棘胸蛙人工驯养疾病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6(1):181-181,187.

[2]李蔚,董传甫.中国大鲵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3):136-139,144.

[3]张欣,赵高翔,李蔚等.CGSIV病毒ORF22R序列分析,克隆及大肠杆菌表达[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2):118-123.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明山
在大明山,等风来
大明山滑雪记
大明山滑雪记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36
A new species of Leptobrachella (Anura:Megophryidae) from central Guangxi, China
大明山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对策
大明山交响
红豆(2019年11期)2019-12-02 02:17:01
广西大明山生态旅游圈“带动作用”研究
度假旅游(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骆越方国的政治中心探索
创新(2018年1期)2018-05-14 08:54:28
人为活动对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及策略
大明山,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