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任重 陶短房 ●本报记者 赵觉珵 白云怡 谭福榕
欧盟三个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要联手“遏制中资收购狂潮”!虽然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收购热情已经减退,但欧洲有政治人物仍然抑制不住对中国企业伸“重拳”的欲望。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马赫尼希近日称,德国计划与法国和意大利联手,以通过更为严格的欧盟法律加强对欧洲企业的保护。《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德国外长加布里尔这边还在警告要避免西方与中国的“技术冷战”,那边德国政府已在采取新措施了。香港《亚洲时报》说,欧洲正在加强对外资收购机制的审查,“政治的逆风”不会很快消失。
放弃对自由贸易的信仰?
据德国《星期日世界报》28日报道,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马赫尼希向该报表示,欧盟有必要在今年之内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以有效遏制中方的收购热潮,减少科技和专业知识外流。他说,如果德国和欧洲在未来仍希望保持经济上的成功和创新优势,那么政府就必须有权对受到国家操控的、具有战略性的企业收购行为进行更为仔细的审核,在紧急情况下也应有权叫停相关交易。
马赫尼希声称,企业并购常常是在扭曲市场规则的融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德国发起倡议,要求在欧盟框架内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控。德国已经联手法国和意大利,共同起草了一份相关的立法草案,该草案已递交国会审议。
在德国,国务秘书相当于副部长。一般来说,德国部长和国务秘书对外比较统一,国务秘书的表态基本上代表着部长,甚至是政府的意见。《星期日世界报》称,德国经济部国务秘书此番讲话的背景是,审计咨询公司安永几天前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企业2017年在整个欧洲的总投资金额为576亿美元,比2016年减少约1/3,但中资收购或参股德国企业54家,从数量上少于2016年创纪录的68家,但投资总金额却创纪录,高达137亿美元。去年中国在德最大的投资是,海航集团以33亿欧元购入德意志银行股份并成为德意志银行最大股东。
马赫尼希的表态并不是孤立的,最近在欧洲不时能听到类似声音。法国《世界报》报道称,28日,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在罗马呼吁意大利应该参与进来,帮助欧盟形成有效机制,保护欧盟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部门。他以德国机器人企业库卡被中资并购为例说,库卡因为缺乏资金,同时由于欧盟禁令得不到国家资助,曾在欧盟寻找合作伙伴,但没一家企业愿意合作,结果被中国企业买走。勒梅尔说,今后这种情况不应再发生了。
美国《财富》杂志称,法国总统马克龙前不久访问中国时告诫欧洲领导人,如果要获得中国的尊重,欧洲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途径,保护欧洲的战略资产不被外国拿走。欧盟希望,他与中国关于投资协定的磋商2018年进展到“决定性的阶段”。
英国《金融时报》称,欧洲面临的危险在战略投资方面尤为明显。如果不制定一项泛欧法律,欧盟有可能会看到先进技术被中国窃取。好消息是,德国准备放弃对自贸的信仰,支持法国采取措施阻止中国对欧洲任何战略资产的控制。
为何会有“科技冷战”思维
“中国对德投资额2017年是121亿欧元,2016年为110亿欧元,而7年前仅为1亿欧元。”路透社29日称,近年来,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大规模进行企业并购行为,尤其是一些在相关行业具有领军地位的重要企业被中方收购,威胁欧洲在高端经济中的位置。
“欧洲活力”新闻网称,中国对欧盟发动购买狂潮,令人警惕的是,与中国政府有关系的企业正在对新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战略性投资,他们当中不止是民用,也可用在军事领域。欧洲的科技已经出现在中国的飞机、舰船和潜艇上。在自贸背景下,欧盟国家有可能失去他们的技术优势以及制定独立外交政策的能力。
“安全与就业:西方的忧虑”,“德国之声”这样分析德国及欧洲国家对中国收购的担心:就德国乃至欧美整体而言,对于中资企业收购行为加强监管的呼声一再高涨,尤其是在中资表现最为活跃的2016年。围绕库卡以及半导体设备生产商爱思强收购案的争议,让不少人对中资“入侵”具备战略意义的关键行业产生警惕心理。另外,也有人担心中国企业收购后可能造成德国就业岗位流失。
“事件的真正背景是欧洲害怕‘中国制造2025,害怕中国成为世界高科技制造中心”,德国柏林中国问题学者夫罗里扬2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欧洲一直公开倡导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但对中国投资者进行限制的做法显然与这一宗旨相违背。他认为,德国这两年不断加大对中国投资者的打击,先是叫停个别企业收购案。然后是去年7月增加了政府对外国企业收购本国企业的干预权。现在又是联合法国和意大利要求从欧盟范围严控中国收购,这有保护主义的嫌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2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欧洲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保持着技术领先优势,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力以及未来会发生的赶超,欧洲的技术优势很难保持下去了,这就让欧洲很自然的有“技术冷战”思维。这种“技术冷战”思维认为,未来国际分工的变化会使得欧洲与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互换,而中国也会如同欧洲一样,希望一直保持对欧的技术领先。
希望欧方客观对待企业的商业行为
对于德法意准备限制中资收购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9日对《环球时报》独家回应称,中资企业投资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税收,希望欧方客观对待企业的商业行为。华春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方已经注意到了相关报道。经贸投资合作是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成果有目共睹,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发展。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并购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中方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希望欧方客观对待企业的商业行为,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为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投资活动创造良好氛围,促进中欧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欧洲目前的心态同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相似之处”,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认为,过去,欧美无论在技术发达程度上,还是经济总量都在世界前列,因此它们是居高临下地看待其他国家的,想的是怎么样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随着全球整体环境发生变化,欧洲国家突然觉得自己的门也没有太关上,需要一个栅栏,所以会想到要制定一些新的规则。
英国《金融时报》29日称,欧盟对中国的不满与美国类似。但处理手法却不同。欧盟要的是更多规则,特朗普要的是更多结果。
部分欧洲国家的做法,在欧盟内部也是引起争议的。法国《世界报》称,妨碍欧盟限制中资并购的关键,是欧盟自身缺乏资金和投入,东欧各国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直言不讳,匈牙利总理乌尔班前不久表示,如果欧盟在帮助该国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口惠而实不至,“我们只能转向中国寻求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