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的现象学本质
——概念奠基及其途径

2018-01-30 11:58:02
关键词:奠基意向性本源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建筑学院, 福建 漳州 363105)

一、引言

在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传统中,“环境心理”未曾得到主题化研究,因而存在某种程度的“空白”。对此有多种方式可以解释,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受到形而上学问题方式的支配,这个概念在根本上没有理论空间的发挥余地。

概念上的空白并不表明环境心理这个议题不重要。相反,历史性的“耽误”不是问题的忽视,更不是思想的缺陷,而是一个信号:在由认知论主导的两极(主体-客体)框架内,“环境心理”要么是宽泛而且空洞的称谓,要么成为缺乏概念性的矛盾体。这是因为在环境心理的原初关系上,只要世界问题的预设是通过“意识”,也就是建立在一个“无世界”的主体之上,那么始终是事后的——无论是出于持久考验的形式需求,还是来自迄今为止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维度——都不属于符合问题实质的处理方式。所以,要从不言而喻的成见中发掘本质内容,就必须突破常识,审视问题的前提——如黑尔德(Klaus Held)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意义上所提醒的,做到“彻底没有成见”[1]9,克服一切(主体)主义——探索通过一个能够切中问题要害的特殊维度,达到不落入两极的“中道”。为了填补历史性的“空白”,环境心理的概念首先要在其关系性的本源中实施奠基。

在当代,随着对“环境心理”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逐渐出现转向趋势。这不仅集中体现在由新兴学科(以环境心理学为代表)带动的跨学科理论关切中,而且更深层次地通过核心概念的奠基要求(以现象学的方式)得到验证。“环境心理”在相关学科中间初步形成具有开发价值的前沿领域,显示出日益重要的战略意义。由关系性决定的研究热点勾勒出其间一条来自时代问题的线索。

根据有关概念的内容和历史动向,接下来首先明确“环境心理”的奠基任务,从其特定维度论证现象学的本质依据,由此展开相关的意向性分析,并且通过知觉环节阐明其中的要点。最后,由以建筑为枢纽的跨学科理论关切,展望进一步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奠基要求

环境心理不是特殊的、单独出现的某种心理形式,而是指在根本上着眼于“环境”和“心理”之间的本源关系问题。在关系性的问题方向上,“环境”和“心理”需要明确各自的内容指向,实施共同的理论奠基。

从内容看,环境心理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一:环境(的);其二:心理(的)。虽然从构词角度,两者之间属于主从关系(环境的心理),但是在深层结构上,还有并置的意蕴:环境和心理。在“环境”和“心理”的关系定位上,究竟以“从属”还是“并置”为主导,属于悬而未决的难题。可能的答案取决于奠基工作的总体思路。如果借用胡塞尔的术语,将意向相关项(noema)-意向活动(noesis)[2]249和“环境”-“心理”对应起来,那么呈现出来的意向性结构完全符合环境心理关系的基本逻辑。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在环境心理的概念基础上还要有更为原初的维度——按照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理解,通过对无蔽(aletheia)[3]55的思考——来面对在开显中的奠基任务。因此,“环境心理”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心理学的“应用”层面上,而首先需要在概念内部实施自身建构,来回应开显的情境和要求。奠基的困难将一直存在,只要“环境”和“心理”的内容指向在基础上没有着落,甚至沦为脱离本源的“空中楼阁”。是否会出现或者根本有没有可能达到真正有效的突破,只有通过奠基问题的成功策略才见分晓。也就是说必须阐明“环境”和“心理”能够产生一个共同的维度,提供满足意向结构的前提关系,促成当下开放状态的环境心理——不是意识,而是意向性——通过这个本原维度,为一个充满开放性的“意识”创造条件。如果在意识及其开放性问题上需要进一步澄清“环境”和“心理”的立足点,那么真正的难点就在这里:所谓的“纯粹意识”的“开放性”到底从何而来?原始的环境心理以怎样的方式得到奠基?这个困难表明理论任务的根本性和系统性。当然,方便起见,事先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优先于“并置”,以便能够传达概念的主导意义。然而仅仅由从属关系或者主次之别还无法还原问题的本源性:在开端和发展的意义上的生成和驱动,是依靠何种关系能够持续。所以,“环境”和“心理”需要一个中间位置,来确定关系属性,因而与其说两者的关系有一个主导性,毋宁说双方是彼此制约、互为前提的限制条件。总之,在环境心理的概念内部存在一种原始张力,产生持久的反转需求以达到平衡,亦即环境心理意味着心理环境。

这里所说的“心理环境”——有别于出现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依托“场”的思想,考夫卡*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Kurt Koffka)和勒温(Kurt Lewin)*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等人用来揭示经验和习惯的影响驱动的同名概念——是根本性的意向。

“心理环境”是环境心理在本源上的同一称谓,它所表述的反转意义植根于概念自身的特殊维度。从环境心理到心理环境,在融合的进程中,“环境”和“心理”产生转换和更替,由内容指向来“化解”“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达到统一的中间位置,创建持久的概念基础。环境心理和心理环境,两者共同的名称表明能够包容两极的平衡机制。

原始的两极出自认知先行的奠基方式。“知识”的要求通过主体的绝对基础得到保障,认知论的两极关系决定了先验意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明确整个“形而上学”的基本逻辑,知识的优先权预设了思想运行的总体轨道,其间出现的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历史性“鸿沟”具有不可逾越的困难,需要通过非表象的环境心理本质进行超越。

“环境”和“心理”不是两极,而是相互消融的基本结构。消融意味着消除极端,达到融合。在回到根基时,不管“自我和他者”还是“人工和自然”,或者“生态和社会”——作为主体意识结构的各种形式——都应当按照克服的要求进行还原。当然,简单地反转或者取消两极,未必能够真正切中本源问题的要害,毕竟奠基工作离不开历史思想的支持。所以要求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前提。

两极以特定的区分为前提。两分比两极更为原本,但在本源上还不够充分。在两分的前提上,所谓的“环境心理”已经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从中看到初始的结构,是因为“环境”和“心理”的两分还处在一个临界点,是介于分合之间的包容状态。因此需要深究“两分”的思想前提,恢复概念的原动力,最终揭示出隐藏于环境心理的特殊维度。

两分的方法能够指示核心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比方说环境心理学*保罗·贝尔,等.环境心理学[M].朱建军,吴建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0.*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按照心理学的基础和环境对象的线索,一边基于知觉理论,在认知和体验的框架下说明安全感、控制感、归属感等具体问题,一边从城市意象出发交代个人空间、场所和领域等基本要素。理论操作在一分为二的同时,出现合二为一的需要,以达到学科上完整的主题。分合的进程显示出概念内在的运动和危险。

两分的危险在于问题性质的蜕变。一方面,在分解当中,双方偏离原初的中间位置,失去统一的基础;另一方面,依靠事后的合并很难恢复原初的融合。这在知觉环节上尤为明显:经过感性和理性的分离,任何理论都缺乏在“知识”线索上可靠的还原途径来说明环境心理关系性的基础。

危险还来自另一种可能:在技术化的进程中,“环境”和“心理”都会以“模拟”的方式不断地被固定和替代。环境心理的基础关系将随着两极的消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化解的和虚空的脱离本源的“持存物”。两种危险——分别来自形而上学的和现代技术的情形——具有历史性的主导关联。

现象学致力于恢复严格的奠基根据——“一切原则之原则”[2]41,但在(先验)意识的向度上还留有进一步的理论需求:通过“可能性高于现实性”[3]97的理解,深究其问题实质。这是否在本源方向上会有所建树,说到底还要看现象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能不能经受住历史性的考验来面对今天的思想危机。而“环境心理”也只有在这样的考验中,通过探索拯救形而上学的途径,尝试解读原初的“开放性”——在“意识”(胡塞尔)和“存在”(海德格尔)之间——准备当前的主导问题,才能在自身的基础性研究中,构建起真正的理论桥梁。

据此可以预备性地将“环境心理”的奠基程序概括为三个步骤:首先通过现象学建立起必要的概念框架,然后借助意向性结构探索有利的切入点,最终设定超越的目标,完成概念建构的突破性任务。

“环境心理的现象学本质”,意味着在核心概念上落实奠基的要求:通过现象学的“显现”和“还原”,经意识的“相关性思想”[1]24,实施环境心理的本质推进,达到“环境”和“心理”在关系上所需要的立足点;面对两分的困境,审视概念的发端任务,寻求必要的思想应对。这是有关理论建构的当务之急。

三、环境心理和意向性结构

(一)环境心理的意向性构成

在根本上,环境心理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内容受到意向性结构的支配,但环境心理的本质不等于意向性,而是由更为原初的维度决定。因此,在两分奠基的还原过程中,需要填补本源的空白。

“视域”是胡塞尔[2]29和海德格尔[4]都用过的一个关键词,对于理解环境心理的本源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个表述非常恰当,结合“被给予性”的前提,能够将环境心理的意向性简明地刻画出来。即使各有侧重点——胡塞尔经“明证性”,海德格尔由“开敞性”——也不难找到环境心理体验,如施皮格伯格(Herbert Spiegelberg)总结的,通过现象学的基本研究,在主题化的工作上,在意识和存在之间,确定一个特殊的维度。[5]

此维度的核心指向只有依托“时间性”才能得到澄清,这正是“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6]所在之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7]在这里通过在场问题提出新的挑战。

对“发生”的设定和激活的要求,使得意向性在结构的承诺下显得不充分。直观的“当下”依据在同一性的论证窘迫中,需要取得“解构”的途径,谋求本原和还原的平衡之术。

解构的策略为环境心理的奠基展示了一个充满冒险的拓展方案。问题的全部可以概括为对“在场”的基础质疑。从现象学角度,则必须通过意向性在奠基工作中达到更为原本的位置作出回应。这需要另外专门的讨论,特别在意向性的时间问题上,需要环境心理概念的突破可能。

(二)意向性结构的环境心理维度

从意向性得到的结构性依据可以获得环境心理的现象学论证。反过来说,意向性结构自身的相关性条件正是环境心理的本质对应。对某物的心理关系表明环境意识的确立,在意向性结构展开过程中的环境意义和心理内容,需要在基本维度上经两方面要素的提炼,实施多样化的主题化研究。

环境心理的维度建立在“环境”和“心理”的本源关系上。所以该维度的特殊性必然反映核心概念在基础工作上的推动要求。从胡塞尔的“意向性”到海德格尔的“体验的结构”[8],都可以看到在特殊维度上的奠基可能,尤其是后者的相关讨论,在理论策略上显得更为根本。

海德格尔的“此在”和“在世界之中”[4],尽管不是产生于对环境心理的直接关注,却能够从本原上提供十分有利的论证方向。作为此在结构的心境分析——特别是介于“无聊”[9]和“畏”[4]之间的基本论述——对于周围世界的超越意识维度,在开显和发生的要求下,具有奠基性的引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维度既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同时又能带动强有力的主题扩张。

舍勒(Max Scheler)的“人格”*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普凡德尔(Alexander Pfänder)的“情感”*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M].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5-265.,盖格尔(Moritz Geiger)的“审美”*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21.,施泰因(Edith Stein)的“移情”*艾迪特·施泰因.论移情问题[M].张浩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舒茨(Alfred Schütz)的“社会世界”*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M].游淙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博尔诺夫(Otto Friedrich Bollnow)的“人和空间”*BOLLNOW O F. Mensch und Raum[M]. Stuttgart: Verlag W. Kohlhammer, 2010:13-25.,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的“空间的诗学”*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萨特(Jean-Paul Sartre)的“想象”*让-保罗·萨特.想象[M].杜小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知觉”*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9.,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M].朱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84.,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声音”*德里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马礼荣(Jean-Luc Marion)的“情爱”*马礼荣.情爱现象学[M].黄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利科(Paul Ricur)的“自身性”*保罗·利科.作为一个他者的自身[M].佘碧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等等,这一系列现象学主题充分表明,通过意向性的环境维度,不仅能够再现全方位的精神现象,而且可以在心理体验上发现取之不竭的研究案例。

在知觉环节上,意向性结构的(包括非意向性的)环境心理维度,需要以特殊的方式在核心概念上获得支持,由此也将看到有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四、关键线索和跨学科研究

(一)知觉问题

长期以来,知觉问题以一种边缘化的方式处于“隐蔽”状态。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形而上学历史的轨道上,问题的性质无法超越感性和理性的界限。第二,根据由理性层次产生的定位,知觉处于底层,属于“被动性”领域。因此,在认知论的方向上,“知觉”总是作为对立面出现在“理智”“表象”“思维”的大关系中,而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探讨。

现象学通过“意识”,将“知觉”纳入其奠基工作中,却依旧沿袭理性主义路线。不管“单子论”还是“主体间性”[2]都没有彻底解决环境心理的发端难题。对于这一点,梅洛-庞蒂[10]有准确的认识,并且从行为结构的角度,指出在知觉问题上真正的哲学困难,批评将感觉从知觉分开讨论的各种弊端。

感觉作为知觉的首要环节,应当具备环境心理的基本特征:对两极关系的包容性。当然,这是最初的、直接的限定,但已经出现在基础性和拓展性的功能交织当中,因而不能孤立地去看。

问题的困难正是植根于此,在环境心理的本源关系上:基础性地,在开端的意义上,从“感”到“知”——按照胡塞尔的术语——在质料(hyle)和形态(morphe)[2]161之间的结构转换中,如何提供两极性的方向引导;拓展性地,也就是在发生的和建构的过程中,如何起到对整个心理活动的推动作用。不管在哪条线索上,都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作为世界通道的身体(不同于躯体),从中显示出生命形式的原动力——根本性的艰难。

所以,“身体”必然按照知觉的切入点,在更加原本的位置,从以往讨论的非重点,成为相关研究的一条基本思路:通过“图式”的产生过程,解释环境心理的建构需求。这在梅洛-庞蒂[10]和皮亚杰(Jean Piaget)[11]等人的研究中都有成功的进展。

另外,知觉理论的处理方式有一条值得尝试的整合路线。仍以环境心理学为例:通过对多种学说(格式塔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加以利用,于理论之间的对立面和互补性,为环境心理的基础论证寻求可能。

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确知觉问题的优先地位。在基础性和拓展性的双重要求下——不是通过对思想传统的反转,而是借助符合发端的融合——分析植根于问题源头的难点:一方面知觉本身具有意向性结构;另一方面,这个结构是包容性的,亦即能够通达意识的两极趋向,促进环境心理多层次的显现。因此,有必要通过揭示知觉问题在传统学说中的“隐蔽”状态,从本源关系上产生一种建设性的理论“中道”。

(二)跨学科的理论关切

在关系性的概念建构中,“环境心理”表现出跨学科的动态特征。在生态的、社会的、美学的、文学的、媒体的内容方向上,通过全方位的视角切换,建筑领域成为核心枢纽。

建筑的枢纽作用集中体现在建造和居住之间,环境心理从中获得在基础上的原始框架。从两方面——经本源,于当下——可以审视由核心枢纽产生的历史性的、超越专业范畴的广度和深度。

在本源上,建筑依托所谓的“诗学”(poiesis),在技艺(techne)的根基上促成双重任务(建造和居住)的一致性。在人工和自然的对立中,技术化的环境驱动是持久的、不可替代的,并且具有包容性的主导力量。建筑作为基础性的存在方式,通过其独一无二的融合特征,在传统的依据中为环境心理确定需要经受现代化进程考验的本质框架。

今天,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调整——在新时期“后”的历史向度上——建筑理论在多元化的总体背景下呈现出一个本质方向——特别在海德格尔[12]的影响下——尝试回归问题源头。这要求关心现代技术的时代驱动,从环境心理的多维角度,通过建筑的枢纽平台对当前的状况作出综合考量。

在这个方向上,从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的“建筑心理学”*WÖLFFLIN H.Prolegomena zu einer Psychologie der Architektur[M].München,1886.到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从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建筑的意向”*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存在、语言和场所[M].刘念雄,吴梦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到隈研吾的“场所原论”*隈研吾.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场所契合[M].李晋琦,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6.,从罗西(Aldo Rossi)的“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3.到翁格斯(Oswald Mathias Ungers)的“城市隐喻”*UNGERS O M.Morphologie[M].Köln: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önig,2012:7.,从拉斯姆森(Steen E.Rasmussen)的“建筑体验”*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M].刘亚芬,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24.到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建筑氛围”*彼得·卒姆托.建筑氛围[M].张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从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的“肌肤之眼”*PALLASMAA J.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senses[M].Chichester:John Willy & Sons Ltd,2012.到霍尔(Steven Holl)的“锚”*斯蒂芬·霍尔.锚[M].符济湘,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7.,从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的“视觉动力”*鲁道夫·阿恩海姆.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M].宁海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V.到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的“建成环境的意义”*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M].黄谷兰,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1.,从摩尔(Charles W.Moore)的“身体、记忆与建筑”*肯特·C·布鲁姆,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M].成朝晖,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50.到贝尔德(George Baird)的“现象空间”*BAIRD G.The space of appearance[M].Cambridge:MIT Press,2003:303-347.,从香农·亨德里克斯(John Shannon Hendrix)的“建筑和精神分析”*HENDRIX J S.Architecture and psychoanalysis:Peter Eisenman and Jacques Lacan[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2008:1-12.到法雷尔·克莱尔(David Farrell Krell)的“出神空间”*KRELL D F.Architecture:ecstasies of space,time,and the human body[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91.,从威廉姆斯(Richard J.Williams)的“性和建筑”*WILLIAMS R J.Sex and buildings: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sexual revolution[M].London:Reaktion Books Ltd,2013:7-26.到维德勒(Anthony Vidler)的“扭曲空间”*VIDLER A.Warped space:art,architecture,and anxiety in modern culture[M].Cambridge:MIT Press,2001:1-14.,从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的“比特之城”*威廉·J·米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M].范海燕,胡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到德·穆尔(Jos de Mul)的“赛博空间”*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9.,从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到冯琳的“‘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冯琳.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通过大量文献,其中的学术兴趣可见一斑。

由建筑理论的关注焦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主题化的还是边缘化的上下文,都能通过历史性的学科跨度所产生的持久动力,共同揭示环境心理的当代本质——从物质的和精神的,个人和社会的,天然的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指明现阶段在理论基础上充满争论、否定、混淆、误判、重构和更新的拓展空间。

通过学科的演变,时代性的危机潜伏在传统形式的瓦解趋势中。全方位的专业渗透在广泛的知识领域,通过史无前例的技术化进程,在建筑关系的中轴两侧,进入到一种极度开放的过渡状态。一方面,受到从城市到乡村的全球性战略的支配,在政治维度上充满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在媒体和虚拟平台的支持下,在差异性的时空变换中随时会出现新的突破。但是在调整的困境中,不管是发展的动机,保护的观念还是更新的建议,都未能正视环境心理被架空的本原危险,而只是寄希望于在“技术”轨道上顺利抵达下一站,甚至通过各自为政的方式,难以取得统一的思想策略。出于建筑的地位和凝聚力,有必要在其持久的原始框架下,在“不思”的状态下,寻求符合今天要求的有力的支撑,得到具有开显意义的真正回补。

因此,“环境心理”需要进行核心的和多层次的概念澄清,依托建筑理论的跨学科平台,完成一项来自时代要求的本质任务:在其特定维度上,经现象学所提供的本质论证,通过决定性的思想突破,实现真正的理论建构。

五、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以上概念考察显示,在环境心理的本源方向上,有必要由历史性的奠基依据,通过现象学作出准备,在今天开放的学科关系上,开拓符合时代要求的研究领域。后续工作思路具体如下:

第一,梳理中心议题的主导思路,在理论基本面上明确相关考察的内容范围和结构框架。

第二,深入开展意向性分析,通过材料分配、技术加工、关系澄清等基础工作完成系统性的概念引导。

第三,重点关注知觉问题的前提性和包容性,明确其中的根本困难,发挥关键线索的建构作用。

第四,建立以“建筑”为枢纽的理论平台,从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广泛的学科组织,开发环境心理对应的关系层次,依托跨学科的驱动,整合有效的研究资源。

第五,从概念历史审视学科前沿的最新动向,制定遵循发展逻辑的学术规划。

围绕奠基工作的各方面措施协同服务于发掘核心概念的本质内容:根据理论任务的紧迫性和持久性,在当代学科的宏观视野下——以知觉环节为切入点,以建筑思想为突破口——开辟一条能够回归环境心理问题本源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2]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1卷)[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5]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M].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方向红.时间与存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

[7]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发生问题[M].于奇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海德格尔.论哲学的规定[M].孙周兴,高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1-130.

[9]HEIDEGGER M.(Hrsg.:Friedrich-Wilhelm von Hermann).Gesamtausgabe,Vol.29/30.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M].Frankfurt a.M.: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1983:89-245.

[10]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让·皮亚杰.智力心理学[M].严和来,姜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2]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52-171.

猜你喜欢
奠基意向性本源
开拓创新,为特殊学生健康发展奠基赋能
保函回归本源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2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康婷康汇医院奠基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53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探索(2013年3期)2013-04-17 02:37:57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
外语学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