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星辰+解丽霞
【摘要】生态思维中的党建工作,呈现出一幅加深新认识、更新新理念、创新新手段的党建生态景观。对党建工作认识的生态寻根,可以厘清党建工作的“生态隐喻”;对党建工作关系的生态寻迹,可以梳理党建工作的“生态关系”;对党建工作路径的生态寻问,可以拓新党建工作的“生态路径”。在党建生态的展现中,可走出一条党建与生态互动双赢的新路子。
【关键词】党建生态 生态思维 党建工作 新景观
【中图分类号】D267.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新时期,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及现代生态学的快速发展使生态问题成为党建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对党建工作进行生态思维下的重新审视,把握党建工作的生态隐喻、生态关系以及生态路径,既从生态视角加强了党的建设,又从党建工作层面回应了生态问题,开辟了一条深化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党建生态的立论之基:厘清党建工作中的“生态隐喻”
自生态思维作为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起,人们对“生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一时间,“生态”在诸如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网络生态等提法中被广泛运用,“生态思维”也如同一条无形的血脉,贯穿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首先,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与“生态”契合。党建工作作为对人这一“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离不开自然角度和生态需求层面的剖析和认识,在生态思考中完善思想建党,促进党员生态进化过程。此外,党建工作作为关涉人类生存、演化和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活动,始终无法离开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生态依存关系,生态环境难题是冲击党员干部的现实问题。
其次,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与“生态”契合。党建工作具有传承历史经典的功能,古代“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智慧的一部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等生态智慧,都是党建工作需批判吸收、提炼整合的对象。自党成立以来,有关生态思想的见解,就一直散落于党的执政纲领、方略、会议、讲话等多种理论和实践形式中。例如,从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到“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执政纲领,继而被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再到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
再次,党建工作的客观环境与“生态”契合。党中央的生态要求、生态学的现代发展、全球性生态危机等影响着党建工作客观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到“用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再到“‘十三五规划要落实的重要任务之一”,及“绿色发展”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党中央的生态要求逐步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中。同时,生态学的现代发展,使党建工作在生态领域得到拓展和深化,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生态话语奠定了基础。此外,全球化带来国际交流学习合作之余,使生态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生态问题的出现和解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党建工作能否跟上时代步伐顺利进行。
“生态”在党建工作中的“在场”,不仅以一些“显在论述”呈现了“生态”,还以“潜隐”的方式蕴于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优良传统及客观环境等工作开展要素中。党建生态就是这些“生态隐喻”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思维与党建工作共同创新发展的方向。
党建生态的关系之维:梳理党建工作中的“生态关系”
自生态思维作为反映趋势、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开始,人们对“生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生态思维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人等领域之间的关系,蕴含分析解决生态危机的一种稳定思维结构,有助于梳理党建工作在自然认识、社会变迁、人的发展中的生态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党建生态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恩格斯曾针对自然生态危机而言道:“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生态思维是“超越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两极对立”机械思维方式的现代思维方式。一来,“自然”对党建工作主体、对象的身份建构具有重要性。恩格斯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类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的再生产都无法脱离自然,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二来,自然环境与资源对党建工作环境、空间的重要性。党建工作环境是工作者对自然资源不断深化和组合配置后的一种表现,“自然”是党建工作者要感知和作用的对象,党建工作空间布局必须重视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人与社会关系”中的党建生态关系。伴随生产条件社会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生态问题使人与社会发展存续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思维是对“单向性”“功利性”传统思维方式的扬弃和创新。党建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须在生态思维中梳理党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关系。一来,党建工作主客体和环境受现代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分层和利益多样化的社会情境,使主客体在集体生活中逐渐被“社会化”,熟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政治生活规范、文化生产传播及科技发展创新等,甚至“平衡利益关系”都成为党员政治素养的考量。二来,党建工作内容和方式作用和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现实和需求。党建工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为社会各领域提供导向力、约束力、凝聚力、激发力。若党建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或无法满足、甚至脱离社会发展的现实与当下需求,势必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第三,“人与人关系”中的党建生态关系。人在自我价值实现中,生态思维呈现出思维主体具有生态化的意识和认知,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文精神缺乏的反思和回应。党建工作是针对人的有机体发展而言的,与人本身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一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党员“主观能动”之间的关系。党建工作不仅要利用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生价值意义的升华,还要在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中升华自身社会行为的动机,实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二来,要正确认识和處理与党员“个体定位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及党务工作者的不同角色和特征,以及在不同领域间的频繁流动,导致他们的阅历、经验和选择各不相同,决定着他们的水平高低、作风好坏、能力大小,影响着党建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endprint
在生态思维“关系”视镜下,党建工作是一个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系存在”,以一幅党建生态景观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的辩证统一。
党建生态的现实之途:拓新党建工作中的“生态路径”
自生态思维作为指引发展、反思现实的新走向开始,人们对“生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党建生态作为党建工作探寻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面对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环境、实践新理念的发展需要、人们权益受到威胁等问题,须积极引领党建新态势、有效解决时代新课题。
首先,凝聚共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开拓党建工作生态视野。在意识形态多元冲击和变革中,须发挥生态思维对党建工作的生态导向和凝聚共识作用。一方面,清晰认识西方生态危机和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生态思想,坚定党建工作理论生成的政治方向。立足马克思主义视野,认识资本逻辑中的反生态性质,立场坚定地消除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意识侵蚀,兼收并蓄地汲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成果。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與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明确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不断生成中,实现与中国党建工作现状的互动融合,形成关于党建生态的中国话语体系,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生态理论。
其次,夯实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打造党建工作生态格局。党建工作必须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大盘子”中找寻现实坐标,实现党建生态的实践创新。一方面,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协调统一,在整体实践目标中完善党建工作形式内容。生态学的考察方法是“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党建工作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目标,打破孤立、片面和封闭的传统思维,及时把握和适应社会实践发展要求和趋势,以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新思想(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中心,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另一方面,坚持持续与稳定的和谐统一,在长远实践路途中提升党建工作层次水平。党建工作需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问题屡次发生的矛盾,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发展,又能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从严治党”“八项规定”“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实践活动中强化和保障党建生态权利。
再次,保障权益,以“回归人本”的价值归宿推进党建工作生态关怀。党的工作一旦违背人民意愿,“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一方面,强调人的主观自觉,形成生态价值观。党建生态对人的回归,是积极与自然实现和谐的主动回归,激发党建工作主体发自内心的生态责任感,形成生态价值观。另一方面,满足人的生态需要,完善价值考核标准。党建工作需明确人的生态需要不是资本逻辑下的物质需要,而是在自然界有限供给基础上的合理欲求,是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此外,还须在世界范围内升华党员干部的生态责任,扩大价值审视范围。
“党建生态”重新审视了党建工作的生态认识、生态关系和生态路径,为党建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孕育了新方法。然而,党建生态的实现非一日之功、一己之力所能达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当下“雾霾”之现何尝不是对生态之路继续前行发出的一种警告和续写党建生态篇章的一种渴求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