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菌素与4种杀虫剂复配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

2018-01-29 20:37:47沈登荣何超赵远艳田学军袁盛勇张宏瑞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23期

沈登荣+何超+赵远艳+田学军+袁盛勇+张宏瑞

摘要:为筛选对西花蓟马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采用浸叶法测定多杀菌素与4类杀虫剂复配后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多杀菌素与毒死蜱复配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当多杀菌素与毒死蜱配比为 7 ∶5时,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数为238.585。而多杀菌素与丁硫克百威、高效氯氟氰菊酯2个组合表现出相加作用,多杀菌素+吡虫啉组合主要表现出拮抗作用。

关键词:西花蓟马;多杀菌素;联合毒力;共毒系数;农药复配

中图分类号: S433.8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3-0091-02

是一种世界性的园艺害虫,已知的寄主植物种类有60多科、500余种,主要以茄科、葫芦科、豆科等作物受害最为严重[1],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有西花蓟马危害的研究报道[2-4]。该虫以若虫、成虫取食植物的幼嫩组织(嫩叶、幼芽、花器和幼果),造成植物叶片、果实出现褐色斑点或组织坏死,此外还传播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和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简称INSV)。

由于西花蓟马具有世代周期短、繁殖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农业上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研究表明,随着大量化学药剂的使用,已导致西花蓟马对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烟碱类和多杀菌素等多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5-9]。由于害虫的抗药性形成取决于用药历史和用药水平[10],因而新型杀虫剂的抗性总体上低于传统杀虫剂。多杀菌素作为防治西花蓟马的一种新型生物源杀虫剂,目前仍是防治西花蓟马的最有效杀虫剂[8]。为提高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本试验研究多殺菌素与4类杀虫剂复配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以期为西花蓟马的防治找到更为有效的复配药剂及其配比,为应对西花蓟马的抗性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虫与饲养

试虫采自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四季豆花朵上,在光照培养箱(温度为25 ℃,相对湿度为60%~70%,光―暗周期为16 h―8 h)内进行饲养。采用四季豆豆荚进行饲养,得到虫龄一致的成虫后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1.2供试药剂

2.5%多杀菌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50%毒死蜱乳油(上东新势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丁硫克百威乳油(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50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江苏克胜集团有限公司)、丙酮(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

1.3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测定

1.3.1单剂致死中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简称LC50)的测定采用陈雪林等的浸叶法[11],略作调整。将鲜嫩甘蓝叶片洗净晾干,用直径1 cm的打孔器打成圆形叶碟,将叶碟放入药液中浸泡10 s,取出叶碟晾干后放入冷冻管(1.5 mL)管底,用吸虫管将西花蓟马成虫转到瓶子中,每瓶约30头,用生物膜封口,各浓度重复3次,设丙酮为对照。将冷冻管置于光照培养箱中,24 h后观察死亡率。

1.3.2共毒因子的测定采用陈立等的方法[12]确定最佳配比。当共毒因子≥20表示有增效作用,≤-20表示有拮抗作用,-20<共毒因子<20表示有相加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共毒因子=混剂观察死亡率-混剂理论死亡率混剂理论死亡率×100。

1.3.3共毒系数测定采用陈立等的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简称CTC)法[12]确定最佳药剂配比。当共毒系数>120时为增效作用,80≤共毒系数≤120为相加作用,共毒系数<80时为拮抗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混剂实际毒力指数=标准液LC50混剂L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A剂毒力指数×百分含量)+(B剂毒力指数×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际毒力指数混剂理论毒力指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各单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

由表1可知,5种药剂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毒力大小依次为多杀菌素﹥毒死蜱﹥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其中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毒力最高,LC50为6.395 mg/L;丁硫克百威的毒力最低,LC50为88710 mg/L,因此选取多杀菌素与其他4种药剂进行配比筛选。

2.3多杀菌素与毒死蜱配比选择结果

由表3可知,在所设9个配比中,配比为7 ∶18、3 ∶5、7 ∶8、7 ∶5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120),其中配比为7 ∶5混剂的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数高达238.585。

3结论与讨论

多杀菌素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源杀虫剂,对西花蓟马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近年来在我国北京、云南部分地区的西花蓟马已对多杀菌素产生了中、高水平的抗药性[9]。侯文杰等的室内抗性筛选结果也充分说明,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易形成较高的抗性水平[13]。由于多杀菌素仍然是防治西花蓟马的有效药剂之一,因此减缓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发展至关重要。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科学复配使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和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本研究结果表明,多杀菌素与毒死蜱复配组合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多杀菌素与丁硫克百威、高效氯氟氰菊酯2个组合表现出相加作用,多杀菌素+吡虫啉组合(除配比 8 ∶7 外)表现出拮抗作用。侯文杰等研究发现,西花蓟马多杀菌素抗性品系对噻虫嗪具有显著的交互抗性,而对毒死蜱的抗性较小[13]。由于噻虫嗪与吡虫啉均为烟碱类杀虫剂(作用机制相同),因此与本研究的复配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发现,西花蓟马对多杀菌素的抗性与代谢解毒作用关系不大,增效剂中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简称PBO)、脱叶磷(ortho-phosphate defoliant,简称DEF)、马来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简称DEM)不能增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抗性种群的毒力[14-15]。因此多杀菌素与其他类型杀虫剂的复配是增强其防治效果的主要途径, 而多杀菌素与毒死蜱复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