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幼儿的心理医生

2018-01-25 20:51:31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性格心理健康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 王 凯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的发展,幼儿园的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幼儿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目前的中小学以及幼儿园中,尚没有辅导孩子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孤僻、敏感,有的孩子自私吝啬,有的孩子依赖性特强,有的孩子暴躁易怒,有的孩子情绪化严重,有的孩子娇惯太深,有的孩子心灵异常脆弱,在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有的孩子不合群融不到集体……每个孩子因为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心理性格特点。

一、孩子“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有着多方面的复杂性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性格的形成一方面带有遗传的成份,另一方面家庭对孩子的直接教育将会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和睦,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也自信健康;有缺陷家庭带出的孩子往往偏执、性格倔强执拗;爷爷奶奶带出的孩子其性格往往任性、胆小,等等。

2.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的感染作用

进入幼儿园前孩子的性格已经基本上成型。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引领教导作用会对孩子的心灵触动很大,甚至和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信息会互相矛盾、互相碰撞。此刻,如果孩子接受了幼儿园的正确教育理念就会得到一次修正;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固有的错误理念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固和深化。

3.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

社会正气的弘扬是时代的主旋律。整体来说我们的社会、社区、园所传递给我们的大部分都是正能量。但这个社会也是个大染缸,有积极正面的东西,就难免会有消极负面的产品,这些都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往往是综合性的

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有情绪方面的异常,也有性格方面的障碍,更有不良的生活习性等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方面的缺陷

严重自私的心态:小气吝啬、不懂得分享且爱占小便宜;盲目自负的心态:往往由于优越的环境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不但任性、动手能力差还看不起别人;懦弱自卑的心态:这往往是因为自身的疾病或者家庭状况所引发,孩子与所看到的外部环境进行比较,身体上的缺陷、生活中的挫折在孩子的眼中被放大,那些“异常”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其他方面的性格缺陷:如孤独、封闭、敌对等。

2.情绪方面的异常

表现焦虑、烦躁的,遇事非常敏感;娇惯再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百依百顺,造成了孩子超强依赖性;偏执暴躁的,具有攻击性,不吃亏,容易急躁冲动,缺乏自控能力;挫折容忍力太低,不能承受压力,歇斯底里喜怒无常,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只能尽量迁就孩子的欲望。

3.不良的生活习惯

生活没规律,表现在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睡觉,贪玩游戏,家人根本说不听;自我中心,表现在爱攀比、爱出风头,要什么就必须满足什么,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个不停;没有基本的社会公德,表现在乱扔垃圾、见人没礼貌、插队、爱占小便宜等方面。在此,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表现起着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三、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我们没办法拿尺子去衡量。所以,针对心理疾病问题的范围不能盲目扩大,笔者认为还是适用简单的巴莱多“二八定律”。我们要肯定大部分80%的孩子都是好的,有缺点只要不是原则性的也能包容;只有20%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才是我们要改善的重点。同时,我们也相信大部分80%的心理疾病我们通过努力也是能够改善治愈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最经典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地满足;

⑩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样重要,甚至有时候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核心,只有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才是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就是要从上述这十个方面去努力,给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最大的改善。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形成的重要时期,大脑结构不断完善,智力能达到成年人的80%左右。智力、性格、脾气、习惯都在渐渐养成。儿童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但往往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了解,而错过的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对孩子心理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的家庭环境我们幼教机构没办法直接改变,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适当的干预,是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孩子所处的环境也促使教师必须是孩子心理医生的身份。现在的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很多家庭中年轻人为了赚钱远走他乡,造成大量留守儿童的现状,城里或农村这种状况都很常见——爸爸妈妈没时间去管孩子,爷爷奶奶也愿意去带孙子,但是祖辈没有过多的精力照看孩子,且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带出来的孩子很“黏”,很多爷爷奶奶看孩子就仅限于孩子乖了就好,而不太会考虑孩子的性格还有什么障碍,即使知道孩子的问题也无力去改变;还有一些问题家庭,比如单亲家庭,他们很多已经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时间去纠正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三、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入园开始抓起

幼儿阶段是孩子心理健康形成的关键阶段,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幼儿教师,一定要关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2.教师要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家长因受到文化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很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常听到老年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咱说什么娃就不听,老师的话比我说一百遍都管用。由于孩子在园的时间比家里长,教师有条件、有义务去教育孩子、影响孩子——除了在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在班级开设消防课、防震、防溺水等安全课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健康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准,主动学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主动承担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

3.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具体怎么做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大胆实践、努力探索、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心理教育课程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一颗负责任的心,大胆实践、努力探索——教师可以每年对孩子进行一次心理健康问题测试,以便掌握孩子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找出20%的问题孩子,和家长沟通确认孩子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和家长一道商讨解决之道,共同加强对孩子存在问题的疏导教育,让家长起到积极协助的作用。

有句话说的好:小病不治是大病的根。小树苗要长好,除了施肥还要除草剪枝,而且修剪也要选择好的时机,早了伤树的元气,晚了没有效果。幼儿阶段是人生基础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往往在十岁左右就渐渐形成了——所以,我认为幼儿阶段是纠正性格缺陷的最佳时机,而教师正是幼儿最佳的心理医生。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性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猫的性格爪知道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工业设计(2020年3期)2020-05-14 13:48:02
性格反转
心理疾病是“想不开”吗
中老年健康(2015年7期)2015-05-30 16:33:56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中学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