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江南幼儿园 李秋红
顾名思义是指保育员在参与幼儿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包括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教育契机的把握、教育方法的运用、协助教师配班参与的强度等。
中二班小朋友拿着绳子在探索不同的玩法,浩浩和梓墨拿着绳子对甩,保育老师看见了说:“你们不能这样玩绳子,小心甩到人受伤。”多次提醒,小朋友不予理睬。在操场另一边的老师看见了走过来说:“原来你们俩发现了这个新的玩法啊,不过要注意安全,这样很容易让周围的人受伤,你们还能想出更好玩更安全的玩法吗?”两个孩子听后马上投入到探索新玩法的活动中去了……活动结束后,保育员帮助老师整理体育器材回教室。
分析:案例中的保育员能发现孩子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止,说明保育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识,但缺乏专业技能和教育方法,仅仅停留在维护教学秩序和活动结束后的收尾工作上,没有真正做到“配合本班教师组织好教育活动”的工作。如果保育员能投入到孩子的活动中,一起探索不同的玩法,既可以观察幼儿,又可以协助教师,使活动进行得更加有效。
混龄户外活动时刻,大一班老师带领孩子去户外运动,保育员手里拿着装器械的框走在队伍的后面,身旁有几个孩子一直在打闹,保育员不断提醒他们要排好队,但是收效不大,队伍前面的老师见状,问孩子们:“昨天我们一起玩的‘邮递员’的游戏还记得吗?”“记得!”“咚咚咚,谁啊?我是小小的邮递员啊!”大家开心地边走边玩着游戏,几个顽皮的孩子很快加入游戏,一起向操场走去……
分析:案例中的保育员关注到户外运动时自己要配合教师维持秩序,但当发现孩子顽皮时,没有有效的办法劝阻;当带班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游戏时,保育员也没有跟着一起参与,她认为保育员只需负责“保”,至于“育”则是教师的事,缺乏“保中有教,以保促教”的意识。如果保育员对班级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内容非常熟悉,就能主动把昨天学会的游戏迁移到当前的情境中,从而简单有效的化解面临的教育困境。
离园了,家长蜂拥而至,一位老师在组织小朋友做手指游戏,耐心地等待家长来接孩子,另一位老师一边回收家长手中的接送卡,一边将孩子送到家长的手中,而此时的保育员正忙碌着整理盥洗室的内务、清洗餐后用过的毛巾、整理班级物品……孩子主动过来说:“老师,再见!”保育员则抬起头来微笑着对孩子说“再见!”然后继续忙碌。没有特别需要,与孩子和家长基本无交流。
分析:案例中的保育员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地做好“卫生消毒”,为孩子和老师提供后勤服务,眼里关注的都是毛巾、水杯这些“物”,对于和孩子、家长这些“人”的交流互动视为不重要,认为有老师在就行了,将自己的工作定位于“保姆”,缺乏对幼教工作者的正确认识。如果保育员在离园的时候能够放下手中的劳动,和孩子温馨告别,和家长聊聊孩子在园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家长满意度”调查中保育员得分普遍比教师低的现象了。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保育员的参教工作是幼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育员的参教能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保育员的参教现状亟待提升。然而事实上,幼儿园多半是“重教轻保”的,由于分工不同,大家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卫生保健和照顾幼儿的吃喝拉撒才是保育员的全部工作内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等级观念,也就让保育员难以意识到保育工作中的教育价值,从而失去了参教意识,导致参教能力弱。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㈠管理者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幼儿园以教学为工作重心,很少开展保育工作研究,未将“保教并重”落到实处。每年组织教学比武、教学活动观摩、教师内外培训学习、专业技能竞赛、教学课题申报研究、教师论文和教学活动评优等都是以教师为主,较少涉及保育员。上级部门来到园所参观,也是展示教学活动,这是导致保育工作得不到重视的直接原因。
㈡与社会对保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教师才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幼儿优良品质和良好习惯的主要力量,保育员只是配合、辅助教师工作的。有很多家长每天只和老师沟通交流,一个学期结束连本班保育员的姓名都不知道,种种状况导致大家都很少思考保育工作的价值,不去主动挖掘保育过程中的教育契机。
㈢缺乏完善的保育工作评估体系
我园对保育员的考核以卫生消毒、幼儿日常护理、幼儿出勤率为主要标准,对于保育员的参教能力、专业技能考核占比不到10%。缺乏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保育员考核评估体系,导致保育员管理不规范,“保教并重”无法落到实处。
“保教并重”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消除以教师为主、保育员为辅的等级观念,让保育员在保育工作中体会到的教育价值,从而提升参教意识和参教能力,我们做了几点努力与尝试:
1.树立“保教合一”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要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个目标的实施需要教师和保育员共同完成。教师、保育员要主动配合,既重视教育中的保育工作,又抓住保育中的教育契机,为同一目标而努力。要确立教师和保育员都是保教工作者,只是岗位、分工不同,但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相同的观念,促使保育员由侧重“保”到注重“育”,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及角色。为此,我们在日常管理中要求保育员在幼儿入园前完成所有的保育工作,入园时配合班级教师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孩子坐在一起,协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在盥洗室,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教育幼儿节约用水;在进餐时,协助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在午睡时,协助教师教会幼儿穿脱和折叠衣服;在活动进行时观察幼儿的身体、情绪及参与活动的情况,必要时给予个别照料;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根据教师的要求对幼儿进行帮助和鼓励;活动结束后,协助教师整理环境等。让保教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2.推行“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除了教学活动环节之外,更多的时间离不开如厕、洗手、进餐、喝水、睡觉等生活环节,而每个环节都蕴涵着教育价值。如果能在生活环节中及时渗透教育理念,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以一日生活环节为线索,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教育契机,让保育员学习制作正确的操作流程图,如:六步洗手法、喝水流程、进餐流程等,要求保育员在这些生活环节中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指导,幼儿园会组织统一的培训,让保育员学习掌握简单的教学方法指导幼儿的生活环节,让保育员做到有准备、有目的、有信心地对孩子实施生活教育。
1.学理论,补基础,提升专业修养。
制定保育员学习制度。每周五由园长和副园长组织学习幼教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深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转变传统的保育观念,认识到保育工作的实质是一个教育过程,从思想上重视保育中的教育契机,保教并重,通过学习提升保育员的教育理论水平,为参教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学技能,补短板,促保育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我们不要求保育员必须具备唱歌、画画、弹琴等专业技能,但对讲故事和游戏的组织这两种常见而有效的组织方式对保育员进行了重点培训。我们根据保育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展了普通话训练、朗读培训、学习游戏的玩法和组织、观摩保育员游戏活动的组织等基本达标活动,着力提升保育员的这两种基本技能;制定了“保育员成长培训计划”,开展“师徒结对”的活动,让保育员和班主任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定期开展“每日一故事(游戏)”“每周一研讨”“每月一读”“每期一文” 等活动,还开展“玩教具制作”“讲故事比赛”“保育心得征文”等各种竞赛活动,促进保育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1.合理的设计
保育员参教工作的教研成员由园领导、教研主任、各班班主任和全体保育员组成,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让保育员提出参教工作中的困惑或困难,大家集体研讨,着力解决保育员遇到的实际问题。
2.师徒研讨
保育员与本班班主任签订一年的师徒帮扶协议,每个学期末,幼儿园将对每一对师徒进行成果考核。既方便保育员及时请教学习,也便于班主任能及时发现保育员在参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如:保育员可以观摩教师讲故事和组织游戏,从观摩中学习语言的组织和常见的教育方法;保育员在组织“每日一故事(游戏)”中,师父做到课前指导,课中观摩协助,课后点评,徒弟做到课前请教,课中实施,课后反思,帮助保育员快速提高参教水平。
3.现场示范观摩研讨
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现场示范观摩活动,每个年级组推选一组师徒参加,围绕一日生活环节的教育和游戏的组织为题材,邀请全体保育员观摩。活动结束以后,集体交流,进行反思,班主任进行点评,让保育员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模式,了解执教流程,提高保育员参教的实际操作能力。
4.竞赛式研讨
通过学习培训后,开展“讲故事比赛”“游戏活动竞赛”“玩教具制作竞赛”“参教心得征文竞赛”“配教反思”等活动,让保育员在一系列的竞赛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扎实有效地提高了保育员的参教能力和参教水平。
经过几年的尝试,保育员参教能力的提升从“保教质量”“办园品质”“团队建设”“职业成长”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⑴保育员参教进一步提高了保教质量:保育员参教让保育员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工作,树立了“保教并重”的理念,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由原来只重视“卫生消毒”变为同时注重“配班参与”;由重“保”轻“育”到“保育相结合”;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从教育的“旁观者”到教育的“参与者”,提高了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技能,促进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⑵保育员参教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品质:保育员参教让保育员和幼儿交流接触的机会增多,让保育员更懂幼儿,不仅能从生活上细心照顾呵护幼儿,还能深层次的懂得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更自信更专业地和家长沟通,促进家园共育,提高了家长对保育员和幼儿园的满意度,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品质。
⑶保育员参教促进了员工队伍更加团结协作:保育员和班主任结成了师徒关系,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增进了感情,保育员参教让保育员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艰辛,同时随着配班参与能力的提高,提高了保育员与教师之间的默契,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消除了过去互不理解、相互埋怨的现象,促进了整个员工队伍的和谐发展。
⑷保育员参教催生了教师队伍的成长:打通了保育员向老师晋级的职业通道,促进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内部良性循环。我园是企业公办园,在企业改制初期,有一部分下岗工人被分流到幼儿园保育员的岗位,赵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好学上进,上班的时候虚心向教师学习,业余时间进行学前教育的专科和教育管理的本科自修,还经常自告奋勇地组织小朋友的教学活动,请班级老师指导和点评,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并通过幼儿园的层层考核竞聘上了教师岗位,现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具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好几位老师,有了成功的范例,我园的保育员都积极效仿,在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水平上不断努力,由此衍生出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内部良性循环机制。目前我园在探索“定岗不定员”的任用机制,让有真才实学的保育员向教学岗位流动和缺乏进取精神的老师向保育岗位流动,从而打破保教隔离的屏障,真正地实现“保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