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行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40)
国内食品塑料包装制品行业发展迅速,但其制品质量控制现状却并不理想,国家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应严格把守该行业制造关,使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等制品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该行业中的生产企业也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做好生产检查和控制工作,使材料和成品等质量不会失控。本文主要针对食品塑料包装制品的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在食品用塑料包装制品调查中,发现该类制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水平一般,甚至出现参差不齐现象,虽然注册的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但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小规模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检验手段、操作人员素质等都处于有待改进状态,所以塑料包装制品质量堪忧。在企业生产中,这些企业需要检查材料质量,需要出具制品的质量合格证明,还需要检验成品,使成品合格。在采购材料时,禁止使用不作处理的回收材料,还要做好制品有害物质的检测等工作,使这些有害物质不会迁移到食品中。这是生产企业的生产要求,需要企业严格遵守,但在实际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遵守该项规定,其大多看中成本,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其会忽视质量和安全,所以才会出现毒奶瓶等事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儿童的身体健康。国家和行业的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塑料包装制品质量控制,出具某些标准,使其生产更加规范安全[1]。
塑料包装制品的原材料不止包括塑料,还有各种性质的复合材料,材料化学性质不稳定,其在应用时,与高温食品接触,其内部元素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转移现象,如果转移到食品中的元素为有害物质,食品安全系数则会降低。食品保质期与外包装材料有直接关系,企业需要选择优质材料,来保证食品安全,一旦出现不合适的包装材料,食品变质速度会加快。另外在包装制品生产中,还会将原材料与添加剂混合在一起,添加剂添加不当,也会带来安全隐患。
塑料包装制品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造,才能应用在食品包装中,而在加工制造生产过程中,很多原材料原身为回收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在融化后,可塑造出包装制品,这些废旧材料本身有很多有害物质,在再次加工生产时,有害物质含量会更多。有的企业还会应用工业级材料作为食品包装材料,这些材料内部含有很多滞留重金属元素,在提高其力学性能等时,这些重金属元素带来的威胁会变大,最终通过食品威胁到人的身体健康[2]。
在塑料包装制品所有生产环节中,都需要加入质检工作,使原材料、成品等都得到有效检测,主要对其阻隔性、强度、理化特点等进行检测,这些检测结果会反映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在检验中,相关人员需要确定成品的安全等级。在阻隔性测试中,相关人员需要对材料的阻隔效果进行检查,看其是否能阻挡气体和光线等,一些食品在接触氧气等气体或光线后,会发生变质,所以其包装材料还要选择能遮挡光线和氧气等的材料,在实际中,乳制品对材料的阻隔性要求较高,在生产这种食品包装时,一般会在相关材料上制作涂层,使其能起到良好的阻隔效果。在强度测试中,主要检查材料的抗拉、抗压强度,这些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被挤压,其储存环境也许比较恶劣,如果塑料包装的强度较小,其对食品的保护效果也会降低。在理化检测中,相关人员需要对各种污染源和残留物质进行检测。该检测步骤比较复杂,环节较多,但比较重要,如果忽视该检测工作,或不能保证检测环节的完整性,材料的检测效果也没有实际意义[3]。在实际中,很多企业拥有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存在很多缺陷,再加上企业对检测环节的筛选,最终并不能保证食品塑料包装制品的质量。
在食品塑料包装制品生产中,每种类型的包装制品有对应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加工参数等,所以塑料制品生产环节不能发生混淆。在实际生产中,还会出现包装制品生产难度大问题,如果生产工艺不先进,其会增加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难度,且会降低包装制品的质量标准,使其出现各种缺陷,这最终会对食品造成安全威胁。检测技术与原材料性质特点等有直接关联,相关人员还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在食品塑料包装制品质量标准要求提高后,其生产原材料的安全标准也有所提高,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新型安全材质,如高分子塑料粒子等,这些材料在质量、阻隔性、强度、耐热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最关键的是该种材料在包装食品时,并不会发生元素迁移现象,这增加了食品的安全系数[4]。在食品塑料容器生产中,一把会选择聚乙烯、聚丙烯等危害性较小的材料,在选择原材料时,还应使其与制品性质相匹配,使其与食品相适应。针对果汁等食品,相关企业应选择聚乙烯为原材料,针对中性食品,选择的原材料应为聚氯乙烯,由此可见,不同的食品,有对应的包装材料,相关企业应遵循该规范标准,合理选材。在材料选择完毕,其在入库进场前,还要做好材料质量检测,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加工生产环节。
企业应强化塑料产品质量检验,使原材料和产品都接受严格的检侧。在各种检测中,企业应准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使设备技术与检测项目对应起来。每种检测项目都有各自的参数标准和指标要求、检验流程等,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流程,落实每一个检测步骤,做好每个环节的检测工作,任何环节都不能忽视,任何有害物质和元素都要得到合理检测。在产品质量检测中,还要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如此有害物质的含量和类型都会得到有效检测[5]。
生产企业应针对生产的材料类型和性质等,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并在原工艺基础上,作出优化设计,使技术更加成熟,高水平的生产工艺不会降低包装制品的质量标准,也不会使其出现质损。在生产工艺提高中,企业还应使产品与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如针对BOP材料,企业应先对这种材料的性质进行分析,其吸湿性和防水性较差,所以企业应将该问题作为生产工艺提升改进点,可以使用复合工艺来生产该包装制品。在产品加工生产中,企业还要加入检测技术,使包装质量得到保证。在加工工艺方面,主要对产品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进行改进,使食品包装制品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性能与食品包装要求更相符。相关人员可对模具流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使原材料在加工制造中不会产生质变。另外还可以对冷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使成型后的产品性质和性能更加稳定。在生产工艺方面,主要对塑件残余应力进行控制,使产品性能最佳[6]。在优化设计中,可对加工参数进行有效调整,如壁厚等,这可以保证中空吹塑水平和质量。
塑料包装制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控制塑料包装制品质量,质检总局应对食品市场准入环节进行控制。在此方面,其应制定相关准入制度,每种食品包装制品都有对应的质量指标和标准,只有符合该标准,包装制品才能流入市场,为食品加工企业所采购。这一制度应当得到严格执行,杜绝出现任何不合标准的有害包装制品,如此食品安全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在实际中,该制度的执行力度不是很高,这与行业部门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配合效果有关,所以国家质检总局应将该制度作为强制性制度,严格落实到企业包装制品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中。相关人员还要对包装制品生产环境、卫生情况及原材料质量等进行检查和检测,使其符合规定要求,如此包装制品才不会出现安全问题[7]。
在食品包装安全控制中,安全控制制度、安全标准及检测标准、制度等起指导作用,这些事项必须处于完善状态,其参考价值才不会降低。在实际中,食品塑料包装制品方面的安全标准等有待改进和完善,这些标准与新型材料不符,与检测方法也不匹配,其实际参考价值不大,所以很少有企业执行该标准或该制度,最终国内包装制造企业的生产水平一般或参差不齐。在塑料包装制品质量控制中,国家相关部门应提高包装产品整体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在此方面,相关部门还应严格规定各项标准,使每种食品塑料包装制品都有对应的标准。该标准针对性较强,有质量检验标准、参数标准、规格标准,还有关于添加剂等方面的标准。标准越具体,通过验收进入市场的食品包装产品越安全。对于保鲜膜这种产品,相关人员需要控制其溶剂残留量,使其不会超出安全范围,该范围便是保鲜膜产品的标准,标准数值应为10mg/m2,在规定该标准时,还应具体明确残留溶剂的类型,并使两者对应起来,否则标准不会执行到底[8]。在实际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残留溶剂类型与指标不明确现象,为了使残留物质检侧有意义,相关部门应对参数指标进行量化,使其计算分析更加方便,如此项目检测也会有参考依据,最终允许入场的产品质量和安全会得到保证。
在食品塑料包装制品质量检测控制中,国家、行业及企业三方需要做好配合,使相关的检验制度和质控措施落实到位。国家质检部门主要负责产品质量检验监督工作,行业的相关部门也需要安排专业人员监控企业产品的质量检测过程。在正式检测中,企业会将相关的检测任务分配到具体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素质会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所以企业还需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度,量化质量检验责任,使每位检验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落实相关的检验措施。在检验中,其还要遵守相关的检验原则和规范,判断食品包装制品是否符合市场准入制度和安全标准。在检验对象方面,原材料和产品为主,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都需要得到有效检测,原材料质量不符要求,或产品出现质损,其都不能进入正常生产环节。在食品包装安全控制方面,相关企业还要注重产品卫生,毕竟这些制品需要与食品直接接触,为此企业应制定管理制度,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管理。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塑料包装都会占据市场主流趋势,无法改变材料本质,相关行业和企业可以从材料质量和安全性出发,选择有害物质较少的优质材料,选取合适合理的加工制造工艺,并做好各种安全检测,消除各种影响因素,最终保证食品和制品的安全和质量。另外国家和行业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材料、产品标准,使企业中的塑料食品包装制品通过质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