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分层教学,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性

2018-01-25 17:26:30韩其惠
魅力中国 2018年52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数学课程公式

韩其惠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石康镇初级中学,广西 北海 536124)

一、深化认识,提高站位

前人早已认识到,差异性伴随着人群的存在而存在。数学课程乃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具有逻辑思维较强的特点。然而,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由于学生各自的差异,比如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较为缜密,在数学课程中成绩就更为突出,学习过程中较为容易就能吸收和消化其中知识点,进而不断深化思考;但是一些学生尽管平时也较为认真,不可谓不努力,而学科成绩却始终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能很好掌握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方法上“一视同仁”,两种学生在课堂中被同样的方法灌输同样的内容,往往导致数学逻辑思维较为缜密学生“学不过瘾”,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始终也跟不上。久而久之,必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深入、数学思维甚至是日后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新课改的要求与均衡教育的实质,深入把握课堂、学生、自身的现状,提高站位,转变教学观念。

二、深入把握,学生分层

正如前文所言,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各自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实际情况,相互间存在的差异性。同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及性格方面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个层次(即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把班级学生按照“上、中、下”大概“3:5:2”划分层次为A、B、C。划为A层次的为数学学习能力强、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现为对教材内容掌握较好,完成习题的独立性强,对老师布置的课后复习参考题、补充题能够自主探索完成。划为B层次的为成绩上处于中等的学生,表现为在学习中可以掌握教材内容,也能够独立练习,在老师或者A层次同学的“点拨”下完成一些探究性习题;划为C层次的为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表现在需要获得更多的帮助方能掌握教材内容,在“指导”中完成练习及部分习题。划分之外,我们教师可以引导A层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动帮助B层次、C层次学生解答学习难点,同时注意与C层次的学生搭档为学习伙伴;引导B层次学生积极向A层次同学请教,共同探究。

三、着力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以及课程知识结构,我们可以把每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维度,即高级、中级、达标。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举个例子来说,在“倍角公式”知识点,A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在于能够推导公式,并能够在具体的复杂题型中灵活运用;B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在于能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其在对公式推导理解中不断深刻理解公式。B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在于能够牢记公式,运用公式解答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学生分层、目标分层之后,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去推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对于A层次学生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该层次学生思维的更深层次训练;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讲解各类题型的方式,在不断开拓其视野的同时逐步拔高训练题目的层次,帮助他们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方式方法;而对于C层次学生,则要偏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水平,提升学习能力。

四、练习、评价分层,倡导竞争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强化提升学习能力,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必不可少。笔者的做法主要是,在一章或者一个重点知识点学习之后,给学生留一份检测试卷。试卷主要针对该章节知识点,设置了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双基练习、学生学习层次相对应的能力题。在分数设置上,按照大题“分值同但是难度不同;难度同但是分值不同”的规则,实现练习检测的分层。

在课堂、在检测后,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评价分层的实现。一方面,坚持鼓励性评价为主,注意鼓励发扬各自优点,着重帮助学生分析得与失以及其中的原因,引导和帮助学生改进方法和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B、C层次学生的闪光点,在作业、检测的批改中慎用“×”,注意在其开始出错的地方以“?”提示,不吝“有进步”、“望持之以恒”等词语,多措并举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上的错误,且可以勇敢承认马上改正。

五、几点注意事项

尽管各地已就“分层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然未成熟,更没能形成一套完整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体系。尽管笔者通过分层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教学实践中予以注意。

一是要坚持“一视同仁”,注意照顾到更多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目的在于教育实现所有学生发展,需与当下一些学校划分快慢班、尖子班和普通班区别开来。二是目标分层,切勿理解为学习要求的降低。之所以分层,只是以这种教学实施措施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的,“分层”是途径并非目的。三是要坚持最优化原则,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前文已就分层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检测以及评价体系等作了探究。在整个过程,必须努力实现教学环节和要素的最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照顾差异,分层提高”,在不断探究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中,逐步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程中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理念的现代诠释,能够很好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广大人民教师,必须强化学习,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探索研究,不断提升我国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数学课程公式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议研学活动中的“数学课程”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46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