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组,云南宾川 671602)
随着地方养羊规模得到扩大,养羊数量疯长。但是,养殖效益不见长。笔者走访中了解到,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在于盲目地跟风养殖。而在于没有采取的科学的管理措施,注意健全羊场生物安全措施,导致各类羊病频发,而最终影响养殖效益的提升。
近年来,养猪行业的不景气,养鸡市场的波动。不少养殖户将目光投向养羊产业,而且,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养羊病少,价格稳定,而备受民众推崇。为此,几年来不少养羊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实际上,养羊生产是一个谨慎的产业,在选址不合理、圈舍不标准、草料不充足等基础上,盲目投资养羊生产,很可能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灾难性羊病的发生,而影响到最终养殖效益。
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是无数养殖户在遭受重大动物疫病灾害后总结出来的重要生产原则。可想而知,养殖羊群频繁的调动,长距离的大跨度调运,一味地追求利益盲目引种,而忽视质量的控制,往往给羊病的防控带来更大的难度。为此,健全生物安全措施,“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应作为重点加以落实。购买羊只期间,注意对布病、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羊病的检测,确保购进羊只达标后,方可购进。购进后,注意隔离饲喂,加强羊群护理,确保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喂,此为防羊病引进的关键措施。健全完善隔离条件,禁止随意混群。
目前,本地养羊以散养为主,养殖数量在40-100只左右,没有专门牧场,羊群在山上自由采食后,返回圈舍圈养。这样的养殖模式,大大节省养殖成本。但是,无形中增加病害的感染概率。
为此,本着科学防病的角度考虑,今后的养羊生产更倾向圈舍养殖,以缓解对草场的压力。逐渐增加规模化圈舍养殖的比例,根据季节的变化,适量增加外出自由采食比例。同时,注意健全生物安全措施,饲喂全价营养饲料,严格饲喂管理制度,营造适宜羊群生长的养殖环境,大大增强羊群的抗病体质。
逐渐规范的养羊场,要配备专业的兽医技术人员进行管理,需清楚地认识到圈养羊和散养放牧羊饲养管理的巨大区别,需学习相应的饲养防疫知识,或向专业人士学习咨询,或雇佣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从羊场的选址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专业的制度,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否则很难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证羊群的健康成长和养殖效益。
对于仍然处于散养的养殖户,更需要专业的养羊知识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尽力最大给羊群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羊群生长的营养需求,有效控制羊病的发生,保障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
总之,羊场防疫意识观念和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羊场的健康安全和经济效益,从选址、建场、引种、免疫、检测、消毒、灭源、驱虫、销售等环节都和防疫观念意识有密切关系。
传统的养羊生产,要比养鸡、养猪等容易得多。而且,养羊很少患病。但是,这些年来,养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羊感染病患种类渐多,危害程度同样越来越大。加上一些外来病、新病的内侵,养羊掌握常见病的病原微生物特点、发病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防控措施等等,并能根据流行病发生情况,制定合理的驱虫灭源、消毒管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牧区的传统养羊模式以放牧为主,只在冬季进行圈养,羊群的疫病防控基本是靠自身的免疫力。现代羊场羊病的防疫主要依赖疫苗免疫和相应的消毒、驱虫、灭源、引种、饲养等环节严格的制度化管理,任何环节的疏忽和漏洞都可能会引发羊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发生。因此,现代规模化羊场要依靠安全的引种、全价的饲料配方、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的消毒灭源制度、程序化的驱虫、全进全出的原则,才能控制羊场疫病的发生,提高羊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致病菌源微生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养羊场地多数处开放状态,为此,保护好羊只的安全,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将成为一项艰巨而有繁重的工作任务。经多年养羊生产实践的总结,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健全生物安全措施极为重要和关键。
总而言之,养羊生产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想自根本上控制病原微生物感染,降低羊病的发生,务必做到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健全羊场生物安全题词,提升民众防控意识,降低羊病的感染概率。
[1]余小利,谭静,黄伟,等.浅谈规模化禽场的生物安全措施[J].畜禽业,2016,(11):14-15.
[2]于俊勇,伍少钦,肖有恩,等.规模猪场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今日养猪业,2016,(8):56-59.
[3]李凯年.生物安全措施与猪群生产、健康及治疗的关系[J].中国动物保健,2013,(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