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奇台县西北湾镇兽医站,新疆奇台 831800)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在产后普遍发生的子宫内膜的黏液性或脓性炎症。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奶牛的不孕症日益突出,其中子宫内膜炎引起的不孕最多。据中国奶牛协会统计,我国奶牛繁殖障碍疾病发生率高于其他牛,可达15%~20%,其中子宫内膜炎引起的不孕牛所占的比例最高,可达50.62%。奶牛患子宫内膜炎后,轻者延长休情期,影响配种繁殖,重者造成长期不孕,影响泌乳量,是造成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奶牛的经济价值,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控制子宫内膜炎性不孕的发生。防治奶牛不孕在提高奶牛业生产发展的重大任务,应引起各个兽医研究者对本病的足够重视。
接诊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某家的一头奶牛,该牛为6岁,第三胎,据主诉,该牛产后3个月没发情,患过胎衣不下症,并进行人工剥离,但剥不干净。此后患牛经常努责,努责时从阴门排出带黄色的分泌物。
体温39.5℃,呼吸23次/min,心跳62次/min,精神一般,反刍减弱,食欲及奶量降低,阴门流出淡黄黏液脓性分泌物,并且带有腐臭味,病牛卧下时,脓性分泌物增多。
发现右侧子宫角变粗、较硬,有波动感,收缩微弱,两侧子宫角大小不等,卵巢上有持久黄体。
阴道黏膜充血,子宫颈口微开,能伸入两指头,子宫颈口周围潮红,水肿,有脓性分泌物,并伴有腥臭味。
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该牛确诊为慢性脓性子宫内膜炎。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子宫冲洗法和子宫灌注法,多数奶牛场兽医和个体兽医经常使用。这两种方法是传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用0.1%高锰酸钾冲洗子宫。
(2)用0.9%氯化钠500ml,土霉素3g,直接子宫灌注。
这种治疗方法用隔日一次,连用三次。
(1)为了抗菌消炎用5%葡萄糖氯化钠500ml,地塞咪松10ml,0.9%氯化钠500ml,青霉素1600万单位,混合静脉注射。
(2)为了防止中毒用5%碳酸氢钠500ml,一次静脉注射。
(3)为了促进子宫收缩用雌二醇10ml,然后用缩宫素10ml,肌肉注射。
这些药物也用1次/d,连用3d。
按上述方法经3d治疗后,牛的精神开始好转,食欲恢复正常,流出分泌物停排。停药20d后,牛出现发情,并子宫收缩恢复正常。
为了提高奶牛配种受胎率,要控制和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当奶牛所处环境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奶牛自身抵抗力降低常引发子宫内膜炎。因此,一般认为本病是条件性疾病,重点是抓好预防工作。子宫内膜炎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加强饲养管理,多喂配合饲料,防止发生胎衣不下和难产,发病后要及时适当的治疗,以保证牛的正常受胎。
(2)人工授精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输精和检查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3)临产及产后,对阴门及产房、畜床做彻底消毒。
(4)对患生殖器官的病牛,应及时治疗,防止感染子宫内膜炎。
(5)平时要注意对母牛妊娠期的饲养管理,给予适当的运动,以增强其抵抗能力。
(6)对分娩后的母畜应隔离饲养,待恶露排完后再合群。
(7)严格遵守产房制度,防止分娩过程和产后感染。
(1)奶牛不孕症长期以来一直是障碍奶牛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在奶牛业生产中应当重视。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主要是因病原微生物侵入子宫黏膜的伤口或上皮脱落的腺窝而引起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脓性炎症过程。配种或人工授精时病原微生物侵入生殖道也会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感染延缓了子宫的复旧,影响卵泡的发育,延长从产犊到发情时间,最后导致长期不孕症。
(2)注意设施的管理和围生期的卫生是最好的预防办法。产后奶牛常发生子宫内膜炎,大多数奶牛能清除病原微生物,但免疫水平低下的奶牛易患子宫内膜炎,因此在围生期调节免疫功能对于调节子宫感染有很大帮助。此外,奶牛在产前要加强运动,增强抗病力。
(3)牛舍的清洁,尤其产房的清洁,助产时卫生条件与子宫感染有关。为减少和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应加强产房消毒,避免助产时造成子宫阴道黏膜损伤,可减少产后感染的机会,并可提高奶牛受胎率,减少配种次数,缩短产后至受孕时间,增加产犊,提高经济价值。
(4)为了控制不孕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注意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日粮中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缺乏、矿物质比例失调时,母牛的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所以应注意饲料的合理搭配,种类要多样化,必须满足供给。牛舍应做到光照充足,通风良好。舍内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应合理安排饲养日程,均能达到预防母牛不孕的目的。
(5)子宫内膜炎治疗的关键是确定其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是否用药,多数子宫内膜炎患牛可以自愈,因此对这些牛而盲目用药只会增加成本。
(6)一般体温升高时,不能冲洗子宫。从阴门流出的分泌物量少的时候,使用宫净等药物来灌注子宫,效果更好。
[1]侯国芳.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J].中国奶牛,1999,(2):43-44.
[2]王芳,胡松华.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2004,(5):39-41.
[3]赵兴绪.兽医产科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