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青海大通 810102)
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带的牦牛,对高原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如果能进一步对其生产性能、抗逆性能等进行改良,势必会取得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就此,牦牛品种改良正是基于这一话题而开展的研究。为达到牦牛优产高产的目的,重视牦牛品种改良工作尤为重要和关键。
作为最新繁育品种,大通牦牛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能等等,都要优于一般家养牦牛。而且,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更加稳定。大通牦牛,以野牦牛为繁育父本。经驯化管理后,通过人工采精,制冻精液,借助人工授精技术,生产出更有生产优势的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的杂交牛种。繁育配种核心群,通过适度近交、封闭化繁育,而形成的养殖新品种。
自外貌体征分析,大通牦牛有明显野牦牛特征,鼻子、嘴巴、眼睑,显灰白色。背线明显,呈灰色。公牦牛都有角,母牛部分无角,体型外貌符合要求。体型结构紧凑,偏向肉用,体质结实,发育良好,体重、体尺符合育种指标,毛色全黑色或夹有棕色纤维,背腰平直,前胸开阔,肢高而结实。
至于大通牦牛的母本就是从大通种牛场的母牛群中所挑选出来的。相对于家牦牛来说,野牦牛在身高、体重以及生长速度和抗逆性等方面的表现都要远远优于家牦牛,通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往往优势更加突出。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所产生的后代是大通牦牛,这个杂交品种的生长发育速度非常快,在初生阶段、6月龄的时候、18月龄的时候,相对于原来的群体来说,生长发育速度增长显著,幅度在15%~27%左右;另外,在抗逆性和适应能力方面,新的杂交品种的表现也是非常突出的,相对于同龄段的家牦牛来说,越冬死亡率显著降低,繁殖率显著提升,觅食能力大大增加,采食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今后,随育种计划的不断完善,形成以大通种牛场为核心的繁育体系,势在必行。在该体系中,首先合理设置授精站,授精站应在交通便利、养牛密度大的地方。室内布局合理,器械摆放整齐,注意洁净卫生。操作前1 h 用75% 酒精棉球擦拭操作台,尽量做到无菌操作,室内不堆放损害精液品质的物质,操作人员需要配备专门的衣服、拖鞋、口罩,对于非操作人员要严禁入内。对于参配的母牛要详细登记繁殖和配种情况,如牛所在的乡、村、畜主,母牦牛的品种、毛色、年龄等特征情况。其次,就是F1代横交核心群、野血牦牛繁育场和扩大推广区四个部分。该体系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开放式的金字塔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大通牦牛在育种过程中有许多特点和首创之处,首次成功地将野生的野牦牛驯化为改良复壮家牦牛的种用公牛;首次在牦牛育种中大面积的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绩;首次于1993年完成了“牦牛复壮新技术”的研究并通过部级鉴定;首次在牦牛育种实践中应用低代牛横交培育新品种的理论等。
事实上,大通牦牛主要以3000m高山草地放牧为主,在大通种牛场冬春枯草期都进行适当的补饲。为进一步抑制牦牛退化速度,提升牦牛生产性能,今后各地应充分利用大通牦牛改良本地当家牦牛,以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目前,青海本地推广大通牦牛卓见成效,同时,还在想西藏、内蒙古、四川等地延伸。大通牦牛繁育后代,表现出来的高寒地强适应性,抗饥饿能力、抗病能力,以及体型、头形、毛色等等,都有着不错的繁育特征。同时,有调查证实:大通牦牛繁育后裔,在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均要高出15%以上。
牦牛品种为青海本地重要畜牧资源,正因为此,对牦牛的品种改良,这些年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但同时也有很多的分歧。部分认为改良以肉用为主,部分则倾向用乳肉兼用或乳肉役兼用。但是,无论是如何改良,今后品种改良过程中,这些问题是尤为注意的:
其一,品种改良,务必切合实际。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地方实际,满足民众养殖需求。力争做到因地制宜,切勿盲目照搬,而影响配种质量。
其二,现在用的人工授精技术,近些年,逐渐被推广应用开来。而影响最终配种改良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求高品质的静液补充。由此,务必加强种公牛管理,力争管理要细,搞好牛体卫生。合理搭配喂料营养,控制公牦牛膘情,不能过肥,不能过瘦。适量搭配用维生素A、E,控制蛋白质比例,满足其营养需求。每天要有1小时的运动时间,定期擦拭牦牛体表,建立良好的人畜关系。此外,逐步淘汰老龄公牛。严格采精管理,注意双手清洁,做好腹部和包皮卫生。
其三,考虑改良品种,在本地是否有强适应性。今后形成的杂种牛,或杂交形成的新牛种,要充分考虑在3000m高海拔低,是否能确保更高的肉、奶、役等性能。
其四,处理好杂交和种群纯繁的关系。就此,种间的杂交,坚持纯繁为主,改良为辅。而且,纯繁的母牛,必须优良。改良的母牛,为次选。除此之外,各方面都差的话,可考虑淘汰不用。
[1]司彦明.大通牦牛生产性能及其提高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1,(9):59-61.
[2]桑阳,马黎明.青海牦牛杂交改良的分析与思考[J].养殖与饲料,2011,(5):72-74.
[3]马毅,牛锋.影响牦牛繁殖力的因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