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雷焕昂、李木子、余彩霞、陈彦如
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库
特别鸣谢:青洲文化、广东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
也许,世间再无一物,如香这般,妙不可言。
何所谓香?其非气、非木、非烟、非火,既非虚无、亦非实有,在乎有无之间,出入无常,涵融世间诸相,深入性心,存于“无所住心”之境……
香,在有形与无形之间自由转换,是进退皆可联通天、地、人的罕有物质,是最不可被抹灭的嗅觉记忆。
英国著名作家吉卜林曾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
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香水》以致命的诱惑带来心灵与嗅觉的共同颤栗;而在疏狂与浪漫的中国晋代,来自西域的奇香香氛经月不散,引发了美少年韩寿与上司之女贾午一段情缘的浮出,甚至创造了“偷香窃玉”这样一个暧昧又香艳的固定词组。
人类都惜命惜时如金,却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除开这样的极端例子,香更多的是一件值得浪费时间的雅事,并且为此创造出严格的仪轨——香道中经典的“炉瓶三事”,就是将香料从香盒取出后,通过一套优雅的仪轨在香炉中焚烧、化为一缕烟,以此隐喻香的蜕变过程,即香最初从一种自然的馈赠,升华为精神文明的承载。
东西方的香文化都极度发达,但是从感官体验上升到哲思的高度,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认知系统,甚至以“道”来给予香最高的礼赞。
收藏又何尝不是如此,实相的好物背后一定要虚相的精神承载,以物载道才是收藏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