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体系的研究

2018-01-23 23:16:26鲁春梅
价值工程 2017年28期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鲁春梅

摘要:该文根据对目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行了((建巩x-z-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指出:高职院校人才职业技能培养要求达到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毕业后在企业能够很快进行顶岗作业,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改变“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期末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法、改变理论知识为主的教材编写方法,课程改革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目前高职示范性院校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深度不够,还应继续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实践

1当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看,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如下:

1.1《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少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内设有房屋建筑结构实体半成品模型(如图1),学生可以看到混凝土构件模板、裸露的钢筋、成型的混凝土等:设有混凝土搅拌机、钢筋弯曲机、电焊机等小型建筑施工机械。

此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只能看、不能做,实训基地用途仅限于增加学生对施工现场感性认识。

1.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体系重构现状

少数高职院校进行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体系重构,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建筑施工技能,将原有的建筑施工技术课重构为《基础工程施工》等5-6门课程,每门课程学时平均大约60-70学时(改革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学时在80-96学时,改革后增加了近280-320学时),总课时大约360-420学时左右。重构后的这几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融入了原有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一定的操纵技能。

此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从表面上看,随着重构后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授课学时的增加,课程内容更加详细,学时技能实训时间也会增加,但是这种教学内容更适合于培养技术工人,如架子工、砖瓦工等。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一定的操作技能及经济与管理方面知识的人才。一定的操作技能与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不同的,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是能够进行施工技术指导的,能编制经济、合理、可操作、针对性强的施工方案的,能够进行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能够进行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的高技能人才。

1.3“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及实施现状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是与国际教学模式接轨的,教学任务设计从企业职业岗位出发,是一种及其适合于高职学生技能培养模式。该模式认为知识是学生通过技能训练而得到的,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合作性。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经过任务训练后,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及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缩短顶岗作业的时间,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模式改革深度不够,改革存在一定的障碍。究其原因,其一是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造成自主学习能力弱:其二与高中阶段那种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相比较,对于独立进行课程任务资讯一时还不适应;其三是教师课程实施任务设计虽然是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但是没有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不足。

1.4教学手段改革现状

《建筑施工技术》授课使用了PPT课件,但采用虚拟施工场景实训平台或视频等的少,有必要采取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

1.5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现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虽然采用了“过程为主、期末考核为辅”的考核方法,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组都会出现只是组内学习较为认真的学生在完成任务,其他学生照抄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由于班级学生较多,教师难以细致的考查每位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分数评定难免出现不公正的现象,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很好,但还需要采取措施保证考核的公正性。

1.6《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材改革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改教材设计大多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无问题,比如虽然教材为课改教材,但仅是把原来的某某章换成某某教学情境,没有根据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要求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教材进行彻底的改革,教材缺乏高职特色,本科教材仍痕迹明显,教材内容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培养的问题,根本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再有就是教材的内容依旧比较陈旧,一些新的施工技术没有及时进行补充,教材跟不上行业发展,造成有一些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而到工作岗位后才接触到,使得施工新技术应用滞后,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进行顶岗作业,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2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1增加《建筑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建筑结构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建设建筑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室,在施工技术实训室内进行多个建筑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以弥补由于建筑施工工期较长造成学生实习不能所有施工技术均能实践的不足,学生在游戏的环境中进行施工技术操作,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2.2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合理进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体系重构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体系重构应以施工任务为依据,整个课程内容由完成不同施工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而成,不必重构成5-6门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工程施工、主體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四个情境,每个学习情境设置下设不同工作任务(如基础工程施工学习情境设置土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与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交底两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2.3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采取措施提高学生任务资讯积极性

教师加强对课程资讯的引导,设计课程任务资讯情况评分表以激励学生进行任务资讯的积极性,学生资讯情况评分表见表1。

2.4采用多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改单一的PPT教学手段为多方式的教学手段作进行课程辅助教学,如增加基础工程及主体工程施工沙盘(图3),增加施工技术模型及建筑施工技术视频,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2.5深化“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法

为保证课程考核的公正性,可采取教师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要求提出问题、请学生口答的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考核的方法,避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

2.6校企合作进行教材改革,增强知识的启发性与趣味性

校企合作编写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材有很多优势,首先是企业人才具有丰富的施工一线经历,能够比较准确的进行教材编写模式及内容的整体把握,而来自于学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一线经历,在教材建设上,二者能够进行很好地互补,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本科教材编写模式,编写的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教材编写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评价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经过两轮改革实施后,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师生双边活动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很好:学期末,学生的平均成绩及及格率较前有明显提高;根据学生评教结果及对学生的授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良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筑施工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和创新分析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措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