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2018-01-23 06:13:23罗隐
新校园·阅读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浣纱越王勾越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今浙江诸暨市南的苎萝山。苎萝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了吴国。

罗隐这首讽刺诗,以被人传颂的曾使吴国遭受灭亡的美女西施为题,从另一角度抒发议论,指出国家灭亡的原因,不能全部归罪于女人是“祸水”并公开反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诗一开头就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己的观点,为西施鸣不平,反对将吴国灭亡的责任强加在一个弱女子西施身上。这里一个“时”字用得十分精当,它指的是造成国家兴亡的各种复杂的因素。而“自有时”,表明了吴国的灭亡自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就有力地推翻了“女人禍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何苦”一语,劝解的口吻中又含有嘲讽的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于一个弱女子,这又是何苦呢!这里,诗人挖苦讽刺的对象并非是一般的“吴人”,而是吴国的统治阶级。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推理上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前句继续为西施辩解,后句又以“越国亡来”作为论据,进而提出问题,表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理: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谁呢?这里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达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晚唐诗人崔道融也写过类似的诗:“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隐这首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而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议论和描写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高出一筹的地方。因此这两首歌吟西施的诗作,都不失为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原载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版,第550~551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浣纱越王勾越国
出土铭文“蕃禺”新解与区域文化移植——以南越国为中心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4:02
明清时期《浣纱记》书籍形态及阅读探考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5:36
卧薪尝胆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新编京剧:伍子胥与浣纱女
戏剧之家(2020年17期)2020-11-14 17:28:31
所长无用
卧薪尝胆
无形的热点,有形的模型
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