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周在富* 胡娟娟 闫志慧 冯 婧
(1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30;2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 400020)
《天然药物学》是研究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一门学科,研究范围涉及天然药物的基源、产地、炮制、鉴定、化学成分、功效、新药开发及资源利用等[1]。本课程是我校专科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广泛应用于中药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在知识传授上,根据学生的学情与就业需求,课程分为两个主要模块,第一个模块介绍《天然药物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种子植物器官等,即侧重药用植物形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第二个模块为具体的天然药物,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具体的天然药物的来源、鉴定、功效,即侧重具体生药药材的学习[2]。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腊叶标本和药材标本的实物,开展药用植物形态方面与药材性状的学习与技能训练,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视与学校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并伴随着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云课堂的建设应用,我们于2015年开始了数字化生药标本馆的建设,并应用于专科药学《天然药物学》课程教学。
1.1 本校部分药用植物的数字资源建立:数字生药标本馆是将各种原生药形态特征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并存储起来以计算机技术进入标本馆并提供有效服务,而且能在网络化的环境中被本地和远程用户存取[3]。在建设中,我们主要应用近物拍摄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建设本校药用植物园中药用植物在形态学上的数字资源,在采集时,对适用品种,分别在花期、果实期等不同生长时期(即分别在春、夏、秋三季)拍摄、记录药用植物的资料图片,并注意鉴定要点和细节的重点拍摄,以更好服务教学。
1.2 建立与药用植物对应的药材标本的数字资源:为了弥补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室在空间上的隔离,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认识药材而不认识原植物,或认识原植物而不认识药材的缺陷,以拍摄的方式建立与各药用植物对应的中药材标本数字资源,以方便学生在数字化生药标本馆中进行对应学习。
1.3 上述两类数字资源的整理、对接,建成基于《天然药物学》课程的生药数字化资源:根据课程教学,以学校现有教学平台为依托,建立了基于《天然药物学》课程的生药数字化资源,将上述两种整理获得的药用植物形态学数字化资源与药材数字化资源在平台上整理对接在一起。
数字化生药标本馆建立后,我们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数字化生药标本馆提前学习或课后巩固所学天然药物的原植物形态、生药标本特征、功效及应用,并与实体药物植物园、中药标本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具体应用中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摆脱了药用植物园植物生长季节限制:将药用植物园的植物资源数字化后,摆脱了生长季节的限制, 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建立完整的一种天然药物在生长的各个时期(花期、果实种子期)一直到它成为某一味药材的全过程,给学生较为形象、全面、深刻的学习过程,弥补教学短板。生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还可以克服部分年级学时安排在秋、冬季节,药用植物园在闭园休整期所带来的不便。
2.2 解决实体药用植物园与中药标本室空间上的割裂所导致的学生认识原植物却不认识药材,或认识药材却不认识原植物: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割裂,在传统教学中所造成的学生认识植物却不知道和认识来源于该植物的药材;或只认识药材,而不知道它的原植物形态的现象较为普遍。数字化生药标本馆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这一现象。
2.3 生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可以克服实物标本变质给观察识别带来的困难:中药材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实物标本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变色、虫蛀、霉变等变质等问题,严重影响观察识别。而生药数字化资源中拥有大量的相应的鲜活图片,特征典型明显,不存在变色问题,从而解决了实物标本变质的问题。
2.4 教师与学生互动更为便捷:在数字化生药标本馆讨论区,教师与学生可随时进行互动与沟通,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方面更为及时,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数字化生药标本馆有着明显优势,实际应用表明对提高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效果明显,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受本校所栽培植物和所购进标本的基源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它不能够脱离实体药用植物园与中药材标本室而独立存在,并应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新。
在后期建设中,我们拟将数字化生药标本馆与计划开发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有效结合,并进一步结合药学专业资源库、云课堂等,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播, 优化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