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探究*

2018-01-23 07:14:50陈品冬
农业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乡土城镇化美丽

◎陈品冬

“中国美丽乡村”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在“九八”太湖污水治理中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该县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村村优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乡村建设目标,后于2012年9月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县级“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后来,我国很多地区也开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涌现出以浙江安吉、江西婺源和上海松江等为代表的成功建设模式。近些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乡村地域由于城镇化的结果也逐渐临近城市空间,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乡村是有别于城市的另一种意义存在的定位。同时,新型城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有助于破解农村经济的发展难题,带动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而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更易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但是,当前依然有一些地区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弱化,并极大地影响到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

一、基于整体性视角制订建设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无疑要规划先行,只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才能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无谓浪费。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乡村与农民转型以及城乡冲突等诸多现实问题,使得传统的工具型规划模式显然并不适用,但是当前很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依然存在着低标准和不定型等问题,出现了忽略乡村地域特色、追求整齐划一效果的不良倾向,简单生硬地复制城市建设规划的理念,使得乡村之中住宅高度集中且结构雷同,乡村道路也硬化成横平竖直的格局,并配备了宽敞的广场和公园,使得村庄面目全非,俨然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外壳”但丧失了灵魂的钢筋水泥建筑体,并且这种“摊大饼”式的规划方式也对乡村环境和自然风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应秉承“富规划、富设计、穷建设”的理念,从环境整治到公共服务乃至于民生保障都应有所兼顾,整体而言整体空间布局需要参考村庄的原始地貌和自然环境,将现有的乡村要素融入规划设计当中,充分利用山川、河流和植被等乡村特色,围绕古建筑、古村落和古民居等进行规划布局,这些都是乡村在悠久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铭记下来的烙印,进而打造不同路径的生态乡村、历史古村和田园乡村等,同时规划中也应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问题、资源问题和管理问题等制订相应的预案。另外,因为建设规划会牵涉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应充分尊重民意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综合权衡以化解潜在的利益冲突,通过对规划方案的解读和宣传以形成正向的波及效应。

二、基于传承与创新视角植入乡土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不但是为了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要为乡土文化创造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丰沃土壤,因为乡土文化是知识系统、制度传统和生活方式的集合体,不同乡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选择。但是,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地区通常更为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忽视了乡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价值的社会意义,“建设性”破坏行为屡见不鲜。此外,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的“开发性”破坏也司空见惯,导致乡土文化的典型特征不断消亡,其承载形式和生存空间也逐渐发生了异化。

因此,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避免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浸湮在国人内心深处的“遗失的美好”,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完成对农村传统乡土文化内涵的保留,同时又要通过合理的继承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具体而言:一是传承。要重新认识乡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发掘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作用,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村落应以保护性修缮为主,包括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和乡土建筑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活态化保护,使乡村的整体文化形象得以传承;二是创新。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创新,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土文化失去了以往的吸纳、变迁与创新的优良传统,因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积极培育新一代懂艺术、有知识、知农村的“文化型”农民,构建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普通农民为主角、以乡村艺人为领头人的乡土文化表演创作新模式。

三、基于组织视角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量浩大,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旧屋危房改造以及环境保护设施配套等,如果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不具可持续性,只有发达的农村经济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先后经历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以及“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诸多模式,但总体而言这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普遍存在着聚合度差、联结度低等问题。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例,虽然公司能够为农户提供一体化的技术服务,降低单个农户的生产风险,但与此同时农户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如果公司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则无法对农户的利益予以充分保障。

而和上述几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不同,发轫于安徽省宿州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能够实现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有效衔接。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集于一身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不但解决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仓储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分配问题,同时农业龙头企业拥有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家庭农场也解决了技术、资金、市场和服务等问题,合作社也有了稳定的服务对象,几种主体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交易关系,通过紧密的要素链接、产业链接和利益链接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形成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以说,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真正实现了从生产经营合作到要素合作、从松散型合作到紧密型合作,满足了美丽农业经济发展的组织需求。

四、基于内在视角强化农村环境治理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一些乡村地区流于形式只重视村容村貌的美化,追求大拆大建式的整村推进,这种“釜底抽薪”式的巨变忽略了美丽乡村的内在美,原先树茂林丰、小鸟啁啾的优美环境几近销声匿迹。同时,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而财政投入大多采取“一次性”的专项资金形式,在项目完成之后由于乡村经费紧张缺乏持续投入能力,导致环境治理设施面临着无力维持的局面,如部分乡村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无人管理和长期闲置,结果在建成之后变为无用的装饰。另外,虽然不少村民意识到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危害性,但是却无所作为认为应完全由政府来解决,缺乏主动改变自己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的动力,同时由于乡村环境具有排他性特征,导致“搭便车”的思想普遍存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本真底色,因此要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增加环保专项财政拨付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它的融资渠道,如融资债券、股票市场和项目带动等融资方式,以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不同乡村地区在人居环境优劣、经济水平高低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财政投入不能追求等量均衡,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优先扶持环境恶劣的、经济落后的村庄,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等化;二是提高村民素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和环保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主流媒体,向村民宣讲环保政策、传授环保知识,以提高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主动减少化肥、农药和激素等使用量。同时,由于乡村自治组织贴近村民生活,因此应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使他们理解和肯定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从而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充分聚合村民的集体力量,以构建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结 语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使农村由原来的疏离走向整合、分散走向集约、封闭走向开放、静止走向流动,在此背景下美丽乡村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域磁极”和经济单元,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元意义。然而,美丽乡村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从建筑学、历史学、生态学和工程学等多角度入手,在不破坏乡村自然肌理的前提下整合乡村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以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乡土城镇化美丽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乡土中国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芬芳乡土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38:16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