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文, 郭维超, 吴晓卫, 石 磊, 魏 伟, 孙业霞, 朱锦磊
(1.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642; 2.江苏省阜宁县农业委员会,江苏阜宁 224400; 3.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 225007)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贸易额最多的粮食作物。据统计,全世界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食粮。中国既是小麦生产大国,也是小麦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黑龙江春麦区,南至华南的冬麦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长江流域是我国南方冬小麦主要生产区,受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几乎每2~3年就有1次中度或大的流行,成为危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1];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禾谷多黏菌携带其土传病毒借助于灌溉和耕作传播的病毒病,因大部分品种感病而逐年加重[2]。因此,小麦这些病害的频繁发生,一般减产20%以上,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种植农户的经济收益,也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同时,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大户规模种植,一味追求水稻、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水稻迟熟、小麦晚播现象严重。此外,稻麦秸秆全部实施机械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同时,往往由于部分稻草机械还田技术不到位[3],容易引起小麦越冬阶段的冻害死苗或僵苗弱苗等现象,也严重制约了小麦高产稳产。这就对小麦新品种高产、抗病、耐迟播、耐寒特性、分蘖性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江苏淮南麦区目前推广的中筋小麦品种普遍存在产量和品质不稳,赤霉病抗病性较差等缺陷,通过引进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的种质资源和地方优异种质资源,运用常规育种、核技术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基本原理,实施品质育种、抗性育种、高产育种和生态育种等综合手段,聚合有利基因;采用南繁北育和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及多年多点试种鉴定,育成具有上述目标的春性中筋小麦新品种苏麦188,国家区试表现产量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0%,中抗赤霉病,高抗黄花叶病毒病,抗穗发芽,抗倒性较强,耐寒、耐迟播等。2014年以来列为江苏省淮南小麦主推品种和江苏好品种。现将苏麦188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概述如下,旨在为大面积苏麦188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针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黄花叶病毒病等危害日益加重和优质中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偏低、面筋强度偏弱等现状,先后收集、整理、鉴定了国内外各类种质资源 2 000 多份,从中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10多份,利用这些优异种质,构建携有抗赤霉病QTL、抗白粉病基因(pm4a和pm21)、抗纹枯病基因以及含有5+10优质谷蛋白亚基等的多基因聚合的育种亲本档案,2004年从中选择出扬辐麦2号通过辐照创造剩余变异群体,采取南繁北育、异地加代、多年多点鉴定相结合,对分离世代逐株、逐系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品质、抗病性进行检测,并对农艺性状、产量性状逐代跟踪鉴定选择,实行优中选优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方法。2006年获得目标稳定品系6个,2006—2008年通过3年多点鉴定品比,决选出综合性状突出的优系于2009年申请参加江苏省小麦中间试验,2010年申请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中间试验和生产试验。201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苏麦188(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
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试验产量,2011年区域试验产量494.2 kg/667 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17个试点中有16个点增产,增产点次率为94.1%。2012年区域试验产量421.1 kg/667 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位;17个试点均增产,增产点次率100%。2年区试结果,平均产量 457.7 kg/667 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1%。2年34个区试点次中33个区试点次增产,增产点次率97.1%。2012年生产试验产量449.4 kg/667 m2,比对照扬麦158平均增产11.1%,8个生产试验点次均显著增产,增产点次率100%。
江苏省2014—2015年有32个县(市、区)以该品种作高产竞赛品种,金坛市省级验收组对3.33 hm2核心方验收产量 615.27 kg/667 m2;666.7 hm2示范片产量571.1 kg/667 m2,刷新该市高产纪录。高邮市卸甲等镇6.67 hm2高产示范方产量 603.4 kg/667 m2,江都区邵伯镇、小纪镇和邗江区公道镇、广陵区头桥镇等6.67 hm2丰产方相继出现600 kg/667 m2的高产田。2015年扬州市农业委员会在江都区小纪镇的高渠展示13个小麦新品种,苏麦188产量居首位。
国家区试抗性鉴定结果,苏麦188中抗赤霉病,高抗黄花叶病毒病和抗穗发芽;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扬州市江都区农业委员会2012年对全区小麦赤霉病调查结果:扬麦16、镇麦9号等品种赤霉病病穗率76%~79%;镇麦168、扬辐麦4号、华麦5号、扬麦20、扬麦15等赤霉病病穗率84%~90%;扬麦21、宁麦13发病较轻,赤霉病病穗率 45%~47%,苏麦188赤霉病病穗率为22%。
国家区域试验多点混合取样2年和测定测定结果:苏麦188籽粒容重816、774 g/L,蛋白质含量12.60%、12.46%,硬度指数50.1、44.2;面粉湿面筋含量26.1%、27.4%,沉降值28.0、31.5 mL,吸水率53.3%、52.3%,面团稳定时间5.1、5.9 min,最大拉伸阻力315、458 E.U,延展性162、128 mm,拉伸面积73.2、81.2 cm2。表现为蛋白质含量高优质中筋小麦,适合制作优质面条、馒头、饺子等。
苏麦188属春性红皮小麦品种,生育期187~202 d。幼苗半直立,叶片上冲,叶色浓绿,分蘖力强,生育中后期株型紧凑,成穗率高。平均株高81 cm,茎秆粗壮有蜡质。穗层整齐,熟相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饱满。2011—2012年国家区试,穗数分别为36.2万/667 m2和34.4万/667 m2,每穗粒数37.7粒和38.1粒,千粒质量 42.1 g 和38.7 g。
苏麦188通过推广种植区域耐寒特性调查,在江都区宜陵镇于2011年12月28日播种2.67 hm2,实收产量平均 414 kg/667 m2。在江都区武坚镇2012年12月17日播种2.53 hm2,实收产量410 kg/667 m2,比同期播种扬麦、宁麦13等品种增产33 kg/667 m2,表现耐迟播耐寒特性。2014—2015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夏熟总结中,苏麦188种植区域北移示范在盐城市滨海县种植表现,比当地适宜种植品种冻害轻,表现为耐寒性突出。
苏麦188分蘖性强,淮南麦区的最佳播种期10月25日至10月31日。一般中上等土壤地力水平下,适期早播、播种质量好的田块,控制基本苗12万/667 m2。土壤地力中等或偏下的田块,适期播种的基本苗控制在14万~15万/667 m2。提倡条播机精细播种,适当扩大行距,控制高产群体基本苗和种子量,一般用种10~12.5 kg/667 m2。地力水平较差、播期迟的田块,视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播种量。
小麦需确保内三沟和外沟高标准配套。对稻草机械还田量大的田块,增加竖沟,增加取土量喷至畦面,增加覆盖土量,防止露籽现象。内三沟顺长纵向每隔2.5~3.0 m开1条沟、深度25~30 cm,横头沟和腰沟深35~40 cm;排水外沟深达100 cm。小麦全生育期,遇到旱灾可抗旱2~3次;遇雨季要能排水畅通。前期确保全苗、匀苗;齐苗后保墒防冻。拔节前清沟理墒1次,疏通内外三沟,确保在抽穗扬花前后如遇到连续阴雨能够及时清除积水,确保根部通气、根系活力强。
产量600 kg/667 m2一般施纯N 22~24 kg/667 m2。确保足氮、增磷、补钾,N ∶P2O5∶K2O为1 ∶0.8 ∶0.6,不同区域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作适当调整。基肥 ∶分蘖肥 ∶拔节肥 ∶孕穗肥为5 ∶2 ∶2 ∶1,磷肥和钾肥用于基肥 ∶追肥为 5 ∶5,提倡拔节肥、孕穗肥以45%氮磷钾三元高效复合肥(N、P2O5、K2O含量均为15%)为主。
小麦病虫草害结合实际田间调查,选用低毒对路药剂。杂草依据田间杂草基数、草相,在墒情适宜时,抓住播后芽前用50%异丙隆等药剂封闭化除;越冬前抓紧在气温较高、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化除[4-5];春季除草抓住冷尾暖头天气,避开寒潮前用药,防止药害影响小麦拔节。对纹枯病、白粉病及早防治。抽穗扬花期前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坚持2次预防不动摇,根据气候和田间调查情况,采取3次用药,确保丰产丰收。
苏麦188系江苏丰庆种业有限公司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
苏麦188生产表现为高产、抗赤霉病、矮秆抗倒、分蘖力强、耐迟播、耐寒等综合优良性状。2014年成为江苏省主推品种和江苏好品种。2013—2016年在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等省市推广面积达17万hm2。
参考文献:
[1]陆成彬,张伯桥,高德荣,等.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J]. 麦类作物学报,2010,30(1):188.
[2]陆成彬,范金平,褚正虎,等.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扬麦21的选育与应用[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2):28-31.
[3]王和平,谭长乐,刘震林,等. 机械化麦草还田技术操作规范[J]. 农业装备技术,2007(2):48-49.
[4]许 贤,刘小民,王贵启,等. 75%苯磺隆·双氟磺草胺WDG防治小麦田阔叶杂草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J]. 杂草学报,2016,34(3):33-38.
[5]朱友理,吴小美,何东兵. 江苏省镇江市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调查[J]. 杂草学报,2016,34(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