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锦春
【摘 要】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游戏教学寓教于乐的观念,已经逐渐被学者们认可、提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游戏课堂;高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让很多小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以致失去兴趣。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中,如果游戏能融入其中,必定会更加精彩。有位德国学者曾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的盐块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如果把15克的盐块放入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块全部吸收了。 这样游戏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块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游戏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以下是我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游戏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教学方式具有灵活多动、氛围愉快的优点,这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学习中开展数学游戏,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将教学的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老师以“游戏”,作为课程的切入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游戏烘托酿好氛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随意性较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只要是儿童,没有不喜欢游戏的。通过数学游戏,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例如低年级的数数游戏,规则:(1)四个人一个小组,统一编号1、2、3、4。每组内有1~20的数字卡片4副。(2)1号翻开一张数字卡片给2号看,2号看完之后,大声报出上面的数。数是几,就从1数到这个数。再拿走相应的卡片,归自己所有。如:1号摸到3,2号大声报1、2、3,拿走三张卡片。(3)以此类推,1号报数、2号抽,3号报数、3号抽,4号报数、4号抽。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获得了知识。
二、游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游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游戏:“我说你算,我算你说”,规则: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一名学生出题目,如:24×36,其他三名同學马上计算结果,看谁又对又快,然后换名同学出题,如此类循环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竞赛活动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动生动起来,课堂上更加丰富、灵活。
三、游戏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计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计算的学习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把计算能力的培养用游戏的方式,灵活的运用于教学当中,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小鸟回家”等游戏。实际教学选择合适的游戏,让游戏真正服务于教学。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四、游戏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
为了能够对课堂的气氛作出活跃,需要利用一定的图形来完成。例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可开展对称折叠处理,小学生会发现,这些形状在日常的很多建筑中都有体现,通过将图形的对称美充分展现后,能够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文化对于社会建设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过程中,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图形教学隶属于几何的部分,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图形知识的教学上。而不是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此外,老师在运用数学游戏教学也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注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这就要求教会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知识的生成。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情感,从而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这样通过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对高效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让游戏服务于课堂教学,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数学游戏由于操作简单、趣味性强,让数学知识具有娱乐性,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游戏教学寓教于乐的观念,已经逐渐被学者们认可、提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青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教学创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
[2]陈碧云.小学创新四部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