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美莉
【摘 要】目的:分析在高龄产妇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98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妊娠结局分为不良组和良好组,对比两组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异常率。结果:本组孕妇中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40.82%。不良组中妊娠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TSH异常率均高于良好组(P<0.05),不良组中孕早、中、晚期的TSH异常率差异显著(P<0.05),孕晚期>孕中期>孕早期(P<0.05),良好組中不同孕期的TSH异常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龄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较高,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并可作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指标之一。
【关键词】高龄产妇;甲状腺激素;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1
高龄产妇是指受孕时年龄≥34岁产妇,属于高危妊娠的因素之一,妊娠期女性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增加和胎儿生长发育需求的影响,极易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影响孕妇的正常代谢功能[1]。若以上两种因素同时存在可增加母胎健康隐患,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98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8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年龄35-43岁,平均(38.5±2.0)岁,分娩时孕周33-41周,平均(39.0±1.0)周,分娩前体质量55-82kg,平均(65.3±5.5)kg。
1.2 方法 分组方法:将剖宫产、流产、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缺陷等纳入不良妊娠结局,将有不良妊娠结局者归为不良组,其余归为良好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方法:分别在孕8周、孕15周及孕30周第3d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TSH正常参考范围0.34-5.50uIU/mL,<0.34uIU/mL或≥5.50uIU/mL者为异常。
1.3 观察指标 对比良好组与不良组的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TSH异常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工具为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8例高龄孕妇中有40例(40.82%)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其余58例(59.18%)妊娠结局良好。不良组孕早、中、晚期的TSH异常率均高于良好组(P<0.05),孕早、中、晚期不良组的THS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晚期的异常率>孕中期>孕早期(P<0.05),良好组的孕、早、中、晚期TSH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高龄妊娠的人数增加,高龄产妇的妊娠期合并症日益突出,而甲状腺功能异常作为妊娠期的常见合并症,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甲状腺激素参与器官的代谢和生长发育,当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影响孕妇的机体代谢,并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此在高龄孕妇中做好甲状腺功能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98例高龄妊娠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40.82%,说明高龄产妇中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较高。不良组中孕早、中、晚期的TSH异常率均高于良好组,孕早、中、晚期不良组的THS异常率差异显著,孕晚期>孕中期>孕早期,说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龄产妇因骨盆发育骨化和年龄因素,导致其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较高。另外妊娠期孕妇的甲状腺血管血运较丰富,甲状腺腺泡出现增生,肾的排碘量增加,甲状腺代偿性增加,当TSH趋向甲亢时,会导致免疫指标含量增高,当TSH趋向甲减时,会导致免疫指标含量的降低,从而影响产妇的免疫功能,增加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3]。甲状腺激素参与维持机体的代谢和神经发育,母体甲状腺水平的异常可相应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且随着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其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需求增加,TSH异常率随之增高[4]。因此在高龄产妇妊娠期间应做好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监测,对于结果异常者应及早采取干预处理,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高龄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且妊娠期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尚娜,耿慧英,冯娜.高龄产妇不同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免疫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9):1397-1398.
王安娜.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0):2214-2216.
郭欣,李欣,区小牧,等.高龄产妇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18(5):39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