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 陈素斌
【摘 要】为了有效减少急诊科护理风险的产生,本文阐述了急诊护理风险产生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认为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沟通技巧、加强法律意识等是降低急诊风险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48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1
急诊科是抢救生命最前线,就诊患者病情危重、复杂、病死率高、流动性大,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比较高,其中大量的医疗活动由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的预见性相对较差,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及配合抢救等各环节中, 采取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是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确保病人健康及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
1 急诊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1.1 患者因素 急诊病人对突如其来的患病缺乏心理准备, 因而感到心情紧张、烦躁不安, 不配合治疗, 潜在护理风险极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普遍提高,意识也明显增强,要求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抢救和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缺乏,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导致矛盾继发,此外,由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细化程度不够,卫生资源的分布和匹配的合理性存在某些不足,导致患者家属心理不平衡,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稍有不慎就可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
1.2 医患因素
1.2.1 急救经验不足、操作技能欠佳、缺乏沟通技巧 急诊工作强度大,夜班勤, 多由低年资护士担任, 因急救经验欠缺,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手忙脚乱, 应对无效。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在沟通中态度生硬,未充分重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为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埋下隐患。
1.2.2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个别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工作不认真,动作缓慢,不能有效地实施急救、治疗措施,急救工作不到位,极易引起纠纷。
2 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持续的护理教育培训,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不断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提高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包括服务礼仪、新业务技术、法律意识、沟通技巧,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提高对风险的认识水平,定期培训和考试, 通过护理查房、討论等方式使护士掌握危重疑难病例的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和处理方法, 提高对风险的预见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急诊抢救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认真做好急诊护理的每个环节,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2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 对急诊护士要进行定期急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危重患者急救技术等。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培训计划,要求每名护士熟练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定期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理论及急救护理操作能考核,使科室的急救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如动静脉穿刺、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长督促年轻护士加强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高年资护士要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减少护理纠纷的隐患,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3 提高沟通技巧 急诊患者病情复杂,病情危重,变化快, 抢救多, 工作人员紧张忙乱, 家属焦急、情绪激动。因此, 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是缓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要求护士对各种不同的患者予以理解、宽容,体谅患者的心情和痛苦,应掌握心理沟通的艺术,对患者进行及时耐心细致的解释,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病情危重、症状明显的患者,应优先安排就诊。做到接诊到位、检查诊断到位、病情观察到位、急诊处理到位、与患者沟通到位。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保持良好的医惠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减少医疗争议的发生[2]。
2.4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谨言慎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士有关的法律知识有所掌握,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证据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可通过邀请医学法律专家进行防范医疗纠纷的专题讲座,并组织讨论,使医护人员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有急救护理记录都应及时、准确地完成,未及时记录的,应在急救结束后6h 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尤其是执行口头医嘱后需补开医嘱,记录要及时、准确、真实、客观、完整,不得涂改,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要严格落实知情同意制度,签字为据。如是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妥善保存好记录以备查。让急救记录作为有效的法律依据,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5 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必要条件,是正常护理操作的保障。护士必须纪律严明,坚守岗位,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具有团队精神,在护理操作中循章守制做好抢救工作。医院各部门要支持急诊工作急诊科设一线、二线值班人员,24 h待命,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当大批患者来诊时,迅速启动医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就各位进行抢救治疗。急诊科制定了突发大批车祸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传染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突发集体中毒的应急预案等,在抢救患者时整个科室工作协调、人员互助,可大大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2.6 及时总结经验 护士长和护理业务骨干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总结出科室常见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供护士学习和借鉴。如:危重患者外出检查、住院途中发生窒息、心跳骤停;医疗护理文书丢失或记录失误;分诊漏诊;各种抢救操作的损伤;给药错误;抢救仪器不到位;医务人员损伤及感染;医疗护理纠纷;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低下;服毒患者的再自杀等[3],这些都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
3 总结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护理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直接或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完全渗透到每位护士的思维理念里,体现到各项急救护理操作流程当中,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及防范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总之,要不断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培训人材,提高人材素质。完善设备设施,开展优质服务,提高风险意识,紧密结合急诊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加强急诊学科建设,走出急诊高风险,同时赢得社会和患者对急救急诊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李玉凤急诊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 106~107.
段晓巧.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70~171.
刘晋.急诊护理纠纷的易发环节分析及预防[J].护理研究,2009,23(7C): 1955~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