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
【摘 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郁证”、“脏躁”等范畴,和肾虚、肝脾功能失调相关,治疗上以辨证治疗为主,安全可靠,无毒副反应。本文从病因病机出发,简要综述了常用的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0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的疾病,月经改变、健忘、心烦、盗汗等为主要表现,降低生活质量。以往临床多激素替代治疗,虽然能获得一定效果,但是易增加肺栓塞、乳腺癌等风险。中医立足于辨证和整体治疗,长期服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现就近几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 病机病因
1.1 肾脏虚 中医认为,生殖、月经和肾相关。和分娩一样,绝经期也是女性正常的生理过程,多数能通过脏腑调节顺利度过。部分女性受各因素影响,使阴阳二气不均衡,气血不协调,从而产生系列证候,导致阴阳失调。
1.2 肝郁 叶天士曾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发虽然以肾虚为本,但从女性生理特征、肝脏本身来看,和肝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女性绝经期,藏血失职,肝脏疏泄,出现肝气瘀滞、经期紊乱等症状[1]。
1.3 淤血 随着肾气的虚弱,逐渐失去对人体经络、脏腑的滋养,导致血液淤滞,使其成为新的致病因。因为淤血本于肾虚,所以多表现为虚中夹淤,或气血运行不通畅,损耗正气,从而诱发围绝经期综合征。
1.4 其他因素 既往研究证实,个体差异、外界因素等也是引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2]。比如长时间心情郁闷,饮食失节,过度疲劳等,都会导致脏腑失和,损伤冲任二脈;精神过度紧张,脑力劳动,对丈夫不满意等,也会引发该疾病。
2 辨证分型
现阶段,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分型比较多,尚未获得统一的意见。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发现,可将其分成肾虚肝郁证、心肾不交证、肾阴虚证、阴虚火旺证、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等。在现代医学的诊断基础上,通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证候学、中医症状学等相关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因子分析,并进行现场调查,最终认定聚成这样几类对应关系:第一类,肝肾阴虚;第二类,肝郁伤神;第三类,当前未明确;第四类,肾阳亏虚;第五类,肝阳上亢。
3 中医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3.1 辨证治疗 所谓的辨证治疗立足于治病求本,根据疾病特征、病情缓急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常用疗法为经方、古方加减治疗。对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引发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有效率为92%。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有效率高达98%。除传统汤剂外,中药成分的提取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如益肾安神散、女贞丸等。甚至还有的学者对某病证进行专项了研究,例如心悸、便秘等,以期取得显著效果。
3.2 中成药治疗 报告显示,通过给予患者心理疗法、乌鸡白凤丸联合治疗,3个月后症状均改善[3]。通过将围绝经期综合征分为两种证型,使用不同疗法治疗后发现,中成药治疗组的有效率比较高,证实着中成药治疗的临床价值。
3.3针灸治疗 现代研究显示,针灸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速度,比较适用于预防保健、慢性病的治疗。石学敏院士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为脑肾失济、肾精亏虚,选取患者肾俞、风府、百会、气海主穴,配以太冲、足三里、肝俞、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效果显著。针对认为病机为肾、心功能紊乱,脏腑功能衰退的理论,多取患者上星、百会、大椎、列缺、廉泉、迎香、肾俞、命门等穴位,效果同样显著;而对于病机涉及冲任二脉、肝脾肾脏器的理论,给予穴位埋线、耳穴贴压联合治疗后,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治疗组。
3.4 情志治疗 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表现为各功能紊乱外,还表现为情志异常。心理治疗历史悠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情志方面的理论[4]。通过给予患者中西医、情感支持治疗,有效率达94.2%,疗效显著。此外,心理支持治疗后,患者各症状得以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3.5 药膳治疗 在中医学中,药膳可以说是重要组成,具有治疗、养身的双重效果,合理、有效的药膳,能改善患者各症状,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由于患者证型不同,所使用的药膳也大不相同,比如:心肾不交证,使用百合生地粥;肝肾阴虚证,使用桑椹糯米粥;脾肾阳虚证,使用核桃仁粥;肾阳亏虚证,使用枸杞羊肉粥。
3.6 足浴治疗 部分研究证实[5],足浴能改善激素水平。通过和口服用药相比,发现足浴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显著。另外,通过自拟补肾中药足浴方治疗发现,有效率为90%,由此可见足浴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各症状。
3.7 未病先防 从“治未病”角度出发,防重于病理念获得广大医者认可。从本质上看,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不是“病”,无器质性病变,多由机体功能性变引发。基于此,倡导合理饮食、锻炼身体、心情愉悦,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能帮助女性平稳的度过围绝经期。
4 讨论
综上,虽然中医疗法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上效果显著,但是仍存在各种问题:报道多以近期治疗为主,缺乏远期疗效的观察;*辩证分型繁杂,多停留在对小样本的观察上;治疗只局限于各种疗法的相加,或单个疗法的使用,缺乏系统性的治疗方案;传统药剂见效慢,不易携带。对此,应在中医辨证治疗、整体观念的引导下,利用现代化的研究方法,进行随机比照、大样本试验,并将其作为依据,总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形成规范、统一的诊疗标准,为日后疾病的治疗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李骏驰,余韬,章舒,等.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3):9-10,12.
黄春丽,冯光维,余跃生,等.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7,30(2):148-151,156.
马学竹,李秋艳,陈锹发,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9):1329-1332.
舒宏广,付志红.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0):92-94.
王彩云.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6,14(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