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强
【摘 要】目的:观察儿泻停治疗小儿药源性腹泻效果。方法:将小儿药源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常规治疗(ORS、肠粘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儿泻停颗粒,获得完整资料192例,其中治疗组100例,观察组92例,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療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77.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儿泻停治疗小儿药源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儿泻停颗粒.小儿药源性腹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01
药源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7%[1]。它是指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粪便次数异常增多,且粪便可为水样或带有黏液、血性水样便或见有伪膜,可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寒颤、高热、昏迷、休克甚至死亡[2]。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应用儿泻停颗粒治疗儿科住院病人中发生药源性腹泻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病人均来自我院儿科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的住院病人3岁以下患儿,其中男108例,女84例,腹泻次数≥5次/日,大便性状为水性蛋花汤样或糊状,部分患儿伴有呕吐、发热、哭闹不安;大便常规:黄色稀便或绿色稀便、水样便,镜检WBC0-1个/HP,RBC0-1个/HP,潜血阴性-1﹢,脂肪球1-3﹢。随机分为两组,共获得完整资料192例,治疗组10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病程1-2天者64例,3-4天者31例,,5天以上者5例;无脱水51例,轻度脱水40例,中度脱水9例。对照组92例,其中男50例,女42例;病程1-2天者61例,3-4天者28例,5天以上者3例;无脱水50例,轻度脱水37例,中度脱水5例。2组患儿在性别、病程、脱水成都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全部加用儿泻停颗粒治疗,6个月以内每次0.5袋,6个月-2岁每次1袋,每日3次,3天为一疗。两组有发热者辅以退热剂治疗,脱水者辅以ORS口服补液盐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口服胃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制剂。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会议标准。显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和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和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及统计学处理:
2.1 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7.1%。如下表1。伴随症状小时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消失时间缩短10小时。
2.2 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10.0144,P<0.01,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各种器官和生理功能不健全,胃肠道负担过重,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与成人不同,药源性腹泻并不少见。由于药物可能导致肠道粘膜损伤、胃酸分泌异常、肠动力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体液和电解质的吸收和分泌紊乱、肠吸收不良性、胃肠道中渗透活性物质增加等原因,所以会发生药源性腹泻。临床上除了腹泻严重时停用药物外,主要是针对以上原因进行治疗。我们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儿泻停颗粒取得了良好地效果。
儿泻停颗粒为纯中药制剂,成分含有茜草藤、乌梅、甘草[3]。其中茜草藤清热燥湿;乌梅益胃生津,涩肠止泻,同时可防湿热泄泻伤阴之弊;甘草健脾益气,缓解止痛,调和诸药,同时合乌梅酸甘化阴、防止泄泻伤。三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之功效。该药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对各型腹泻均有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儿泻停颗粒,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7.1%。
综上所述,儿泻停颗粒治疗小儿药源性腹泻,可以显著提高治疗药源性腹泻的有效率,缩短病程,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张怡,李中东,王大猷.药源性腹泻的发生机理和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 (6) :442-446
李冰.儿泻停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校医,2015,29 (6) :441-442
尹四华.儿泻停颗粒联合金双歧片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5 (36) :30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