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瑞
(四川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作为茶叶种植的起源地,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最早的《诗经》到唐朝的《茶经》,茶叶的制作、种类、民风习俗等内容不断完善,并且由最初的药用、食用等功能,逐渐发展出文化与审美功能,而由此延伸出的茶艺也成为茶文化中最具欣赏价值的一部分[1]。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开放,茶叶通过海上贸易走进欧洲,逐渐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随着茶叶在西方扎根,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也产生了新的茶文化,如大部分英国居民将饮茶视为每日必须活动,并偏爱在红茶中加入砂糖、牛奶等,且衍生出了闻名世界的“下午茶”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茶叶逐渐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从跨文化视角翻译茶艺英语,让中西方的茶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效传播,则成为当前跨文化交往中的重要部分。
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反映出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同时也能体现该国人民的生活。它是人民对自我愿望和自我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跨文化交际,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同一语言的使用者与其他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现象[2]。但在更广的范围里,跨文化交际也可以指代在语言或者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随着中西方之间茶文化交流的深入,利用英语实现对我国特色茶艺文化的解读,为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体验茶艺的差异性,是我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西方茶艺文化沟通中不仅存在着语言上的障碍,更存在着文化上的隔阂,不同的茶文化特色体现的是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从茶艺英语中捕捉不同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探究文化沟通的策略,则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重点工作。
虽然目前在跨文化交流中,我国茶艺文化在西方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是在英汉互译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影响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例如一些翻译者在汉英互译中缺乏跨文化意识,使得茶艺英语的翻译主要还是围绕着词汇以及单纯的茶文化进行,缺乏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索新的翻译方法的主动性。这不仅影响了英语读者的理解,更影响了跨文化传播效果。
在茶艺英语翻译中,翻译者不仅要涉及茶叶的字面含义,还要考虑语言之外的文化元素,尤其是汉英文化中对茶叶赋予的特殊含义。在目前的翻译领域,归化和异化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翻译策略,他们互为补充,能极大地提高翻译效果。在茶艺英语英汉互译中,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究:
归化策略的关键是立足于目的语文化,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适当调整翻译语言的内容与结构,从而让翻译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提高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在跨文化交流中茶艺英语英汉互译的策略主要为:
4.1.1 增补法
所谓增补,就是适当在译文中加入一些符合目的语文化表达特点的内容,以保证两种语言互译的平衡[3]。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其在人称、时态、语态、句法、结构、语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汉英互译中,翻译者应该适当增补,如“玻璃器皿晶莹剔透,便于观察茶汤中的变化,适合用于煮黑茶和奶茶。”可以翻译为“Glass heater are transparent allowing easy observation of tea color change and best suited for brewing dark tea and milk tea.”从句子中可以发现,“allowing”的运用是翻译者的增补,从而在形式上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逻辑。
4.1.2 省略法
省略法是增补法的对立面,即对句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确保翻译内容简洁、地道。在我国的茶艺文化中,修饰词语的内容较多,不同地区的茶艺形式也千差万别,但是一些繁琐的表达置换到英语中就会非常简洁,甚至一个单词,一个简单的句式就能够传达。基于此,在茶艺英语互译中,翻译者应本着简洁、地道、直接的原则,在保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一些缺乏实际含义的内容省略,确保茶艺的汉英互译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
4.1.3 替代法
茶艺文化的一些词汇有时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内容,这要求翻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还应该对茶文化的发源地以及茶艺的具体内容进行准确判断,这样才能找到适当的替代内容,准确地表达出茶艺英语中的原意。例如在绿茶、乌龙茶等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有“杀青”一词,而从文化起源的角度讲,这一词汇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内容,这时翻译者可以根据“杀青”的制作工艺,进行适当替代,并翻译为“firing”,从而形象地描述出茶叶的制作工序。
4.1.4 转换法
转换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汇、句型、语态等进行转换,以保证句子的顺畅[4]。如在一些茶诗的翻译中,为调整句子结构,翻译者可以将主谓结构用适当的形容词替代,确保翻译内容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并能够准确传达茶文化的内涵。
在跨文化交流逐渐深入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强,一些新的词汇在文化碰撞中出现,并逐渐发展为习惯性表达。因此,在茶艺英语的英汉互译中,翻译者可以利用异化策略,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将字面意思呈现出来,确保原句文化内涵。在茶艺汉英互译中,异化策略的运用体现在以下两点:
4.2.1 音译法
音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发音替代含义的一种翻译方法,如在地名、人名等翻译中,为了避免歧义,可以直接将句子音译出来。如“龙井茶”如果翻译为“dragon well tea”则显得不伦不类,而直接音译为“longjing tea”则更佳。因此,翻译者应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严格根据现有的译名辞书,对茶艺英语中适合音译的内容规范翻译。
4.2.2 阐释法
在汉英互译中,目的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规范会对源语造成一定的翻译障碍,这时,这时翻译者就可以根据两种文化的各自习惯,对翻译内容进行转换,并详细阐述,以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例如根据传统习惯,一些地区的茶叶称重习惯于用“钱”这一单位,而英语中没有相同的数量词,这时翻译者可以将其转换为“克”,以保证英语读者的理解。
茶艺是中西方茶文化中最能体现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沟通形式,而提高茶艺英语的翻译技巧更能展现出茶文化的意蕴,从而达到不同文化沟通与传播的目的。翻译者应该积极探索中西文化的差异,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提高茶叶英语的翻译质量,促进茶艺文化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