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海马铁柱
(1,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镇畜牧兽医站 135011;2,吉林省梅河口市双兴镇畜牧兽医站 135009)
鸡坏死性肠炎又名肠毒综合征,是由魏氏梭菌感染肠道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1]。本病以雏鸡和青年鸡感染居多,发病后对鸡生长发育产生较大影响,下面重点就本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大杆菌,两端钝圆,呈卵圆形,一般少量存在结直肠和盲肠部位,对鸡健康不产生影响。当大量感染或肠道微生态失衡时,魏氏梭菌会上行进入小肠段,并在其中进行繁殖,产生多种强烈的毒素和酶,毒素导致肠壁细胞的死亡和脱落,吸收入血后可引起血细胞溶血或导致组织分解,进而引发肠道坏死。魏氏梭菌在繁殖过程中还可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胃肠鼓胀。本菌对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作用极强,绝大多数的单糖、双塘和多糖都可被其利用分解,分解后产酸产气,对菊糖、甘露醇和水杨苷不分解,对明胶有缓慢液化作用,可产生硫化氢气体,不产生靛基质,对凝固蛋白及血清无消化能力,这些都是魏氏梭菌基本的生化特征。
诊断本病必须通过微生物检验来确诊,由于肠道微生物种类多,且分离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污染,从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不确定性,实验室诊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鸡肠道环境是一个非无菌环境,含量大量微生物,有些是常在菌,有些是致病菌,有些是益生菌,这些菌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微生态。健康鸡肠道微生态处于相对平衡,有益菌占绝对优势,条件致病菌无法大量繁殖,这其中就包括魏氏梭菌[2]。
刮取坏死肠道组织,或直接取肠道内容物,在无菌生理盐水中将肠道组织用眼科剪剪碎或将肠道内容物用无菌生理盐水吹打混匀,静置沉淀后取上清液,分别在绵羊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接种,37℃培养24h后,如果在绵羊血琼脂平板上有周围出现双层溶血环,内层完全溶血,外层溶血不完全,好似靶状,菌落本身略带灰黄色乃至浅灰褐色,与空气接触后逐渐变为灰绿色的菌落,普通琼脂平板中有菌落直径约2~4mm,呈凸面状,表面光滑,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则将这些菌落再次接种于牛乳培养基,37℃培养10h左右,如果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同时酪蛋白出现凝固,被气体冲散后呈海绵状,就可确定分离的菌为魏氏梭菌。
虽然通过上述方法能成功在鸡肠道中分离到魏氏梭菌,但由于本菌型众多,目前至少归类有A、B、C、D、E、F6种,故要想明确是哪种型感染,必须通过必要的生化鉴定方法和毒素鉴定法。目前已知的魏氏梭菌毒素至少有12种,通过鉴定生化特征和毒素作用可进行确诊,其中毒素作用主要包括致死性、溶血性、坏死性、卵磷脂酶、胶原酶、非致死性蛋白酶、非致死性透明质酸酶等指标。
随着科技发展,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已日趋成熟,可以通过人工合成魏氏梭菌特定引物片段,采用PCR技术对目的菌的特定遗传序列进行扩增[3],如果结果为阳性则表明是魏氏梭菌感染,同时通过测定序列与基因库中的不同型序列对比,很容易判定感染菌类型。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结果可靠、方法成熟、用时时间短和精确度高的特点,但检测成本也高,相信随着检测方法的日渐成熟及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检测成本必然会下降,本方法也将会在临床得到大力应用。
预防本病常用的方法是微生态防治和药物防治,同时防治过程中必须加强鸡群管理。
微生态是肠道微生物菌群间形成的一种微生物平衡,只要有益菌群能占主导并发挥优势作用,本病就不会发生。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乳酸菌制剂、酵母菌制剂、地衣芽孢杆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双歧杆菌制剂、粪肠球菌制剂等,这些微生物通过不断的额外补充,达到连续抑制魏氏梭菌繁殖的目的。
口服药物可有效抑制魏氏梭菌的繁殖,常用的药物有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恩诺沙星及杆菌肽等,这些抗生素按照说明用量使用,一般连用3d,可将处于坏死性肠炎亚健康状态的鸡群恢复到健康状态。需要提醒的是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建议配合补液盐、鱼肝油、电解多维等饮水使用,以加快肠黏膜细胞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