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莹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其致死率居世界恶性肿瘤第三位。结肠癌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故需要有效的筛查手段。CEA是肿瘤标记物, 诊断结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不高, 但对于协助预后的诊断意义重大。PKM2对肿瘤细胞有较高的表达性, 对于结肠癌敏感度高[1]。故为了探讨联合检测血浆中PKM2和CEA在人结肠癌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特进行此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9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4例, 女36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59.11±8.09)岁;浸润深度为肌层/黏膜下层40例,浆膜层/浆膜外层40例;低分化程度24例, 中等分化程度39例, 高分化程度17例;有淋巴结转移的38例, 无淋巴结转移的42例;临床Ⅰ~Ⅱ期的有30例, Ⅲ~Ⅳ期的有50例。对照组男42例, 女38例,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59.20±8.01)岁。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感染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此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指导患者在检查前1晚12:00之后禁饮禁食, 于第2天空腹采血, 采取5 m l外周静脉血, 给予抗凝处理, 在采血的30 min之内进行血浆分离, -20℃保存。采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浆PKM2, 按照1∶100的比例稀释血浆标本。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 E A。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浆PKM2和C E A的水平。C E A:参考值为0~3.4 n g/m l, 患者血浆C E A>3.4 n g/m l即可判定为阳性;PKM2:临界值为15 U/m l,当患者P K M2>15 U/m l即可判定为阳性。阳性率=检测出阳性的例数/总例数×100%。通过观察组检测结果分析阳性率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的关系,并比较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CEA、PKM2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浆CEA、PKM2水平分别为 (35.40±5.60)U/m l、(28.03±4.41)n g/m l;对照组患者血浆CEA、PKM2水平分别为(1.73±0.20)U/m l、(11.77±2.09)n g/m l;观察组CEA、PKM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EA、PKM2水平和病理参数之后关系分析 观察组80例, 有淋巴结转移38例,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71.05%(27/38)、92.11%(35/38);无淋巴结转移42例,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38.10%(16/42)、59.52%(25/42)。临床Ⅰ~Ⅱ期30例,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36.67%(11/30)、63.33%(19/30);临床Ⅲ~Ⅳ期50例,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70.00%(35/50)、90.00%(45/50)。低分化程度24例,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62.50%(15/24)、91.67%(22/24);中等分化程度39例,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51.28%(20/39)、74.36%(29/39);高分化程度17例,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29.41%(5/17)、64.71%(11/17)。浸润深度为肌层/黏膜下层40例 ,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 42.5%(17/40)、67.50%(27/40);浸润深度为浆膜层/浆膜外层40例, CEA、PKM2阳性率分别为70.00%(28/40)、92.50%(37/40)。C E A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195, P<0.05), 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r=0.450、0.467、0.378, P<0.05)。PKM2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均呈正相关性(r=0.393、0.480、0.459、0.337, P<0.05)。
2.3 单独检测C E A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77.50%(62/80)。单独检测PKM2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76.25%(61/80)。PKM2联合C E A检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86.25%(69/80)。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预后差, 致死率高。该病的好发年龄为40~65岁, 与饮食习惯、遗传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贫血、发热[3-6]。直肠指检是首要检查项目,可以判断癌肿的部位、活动度等。大便隐血试验是大规模普查或高危人群监测的方法。X线、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有效而常用的检查。内镜检查是结肠癌诊断的金标准。以上检查均是临床常用的诊断结肠癌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科技和肿瘤标志物的发展, 其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 本文特作此探讨。CEA是血清糖蛋白类抗原, 其在正常的细胞组织之间的分布和癌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CEA主要存在于正常黏膜的表层上皮细胞, 呈线状形态分布;CEA主要存在于癌组织的胞膜、胞浆、癌性腺管腔等部位, 失去其极向性。过去临床常把CEA当成结肠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结肠癌患者的血清中会出现CEA的高表达, 且和肿瘤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其不仅存在于结直肠癌血清之中, 还可存在于乳腺癌、肺癌等肿瘤中。虽然CEA对结肠癌的诊断特异性不高, 但却对判断结肠癌的预后有很大帮助。
丙酮酸激酶在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可以分为四型, 丙酮酸激酶L型同工酶(PKL)、丙酮酸激酶M1型同工酶(PKM1)、PKM2、丙酮酸激酶R型同工酶(PKR), PKM2多存在于增生的组织之中, PKL主要存在于正常肾脏、肝脏等糖异生活跃的组织;PKR主要存在红细胞之中。PKM1主要存在于心、脑等耗氧大的重要脏器。而PKM2主要存在于增生组织、肿瘤细胞等处。PKM2在正常组织中主要存在形式是同源四聚体, 而在肿瘤细胞中主要存在形式是二聚体形式, 且随着肿瘤细胞的代谢浓度升高而迅速升高[7]。使用双抗体夹心法可以准确的检测出血浆中PKM2的水平。观察组CEA、PKM2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的阳性率和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相关性(P<0.05)。联合检测血浆中CEA和PKM2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单独检测CEA与PKM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发现结肠癌患者体内的CEA、PKM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受检者;随着结肠癌分化程度的升高, 患者体内的CEA、PKM2水平逐渐下降;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浆CEA、PKM2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Ⅲ期、Ⅳ期患者的CEA、PKM2阳性率也明显高于肿瘤I期、Ⅱ期患者;单独检测的PKM2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高于CEA、但其特异性却低于CEA检测,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优于单独检测。
综上所述, 联合检测血浆中CEA和PKM2水平, 是一种简单、无创、低成本的检测技术, 且其特异性、敏感度、准确性较高, 有利于协助临床对于结肠癌的诊断,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
[1]焦鑫, 何思春, 王利君.联合检测血浆中PKM2和CEA在人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1):257-259.
[2]覃念, 邓涛, 叶彦, 等.人体结肠腺癌PKM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4):354-356.
[3]尚春香, 付宏伟.青海地区结肠癌患者血清中联合检测CA19-9和CA72-4及CEA的临床意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 6(10):45-55.
[4]闵翠丽, 王笑峰.血浆丙酮酸激酶2(PKM2)的测定在肺癌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3):121.
[5]苏鹏, 陈海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PKM2检测的临床意义.河北医药, 2017, 39(11):1623-1626.
[6]孙倩.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在肿瘤代谢和发生中的作用.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2, 32(5):462-467.
[7]童杨雯, 张青.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与丙酮酸激酶M2和白蛋白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 33(12):1094-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