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春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长期气道狭窄形成肺气肿, 易致肺大泡形成, 剧烈咳嗽、屏气等原因使肺内压突然升高时常导致肺大泡破裂, 引起自发性气胸[1]。此时患者肺功能损伤更加严重, 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或者呼吸衰竭加重, 导致患者生命受到威胁。部分患者自发性气胸症状不典型, 被原有的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所掩盖, 导致误诊、漏诊, 延误治疗而危及生命[2]。因此,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细心周到的护理可及时发现疾病, 及早有效治疗, 降低死亡率。本院对2015年8月~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患者44例进行周到而细致的护理,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8月~2017年1月胸外科收入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气胸的患者44例做为观察对象。44例患者中男35例, 女9例, 年龄59~81岁, 平均年龄(71.2±6.3)岁。44例患者均经胸部X线或者胸部CT确诊。原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7例, 肺结核6例, 支气管哮喘11例;合并有肺源性心脏病21例, 胸膜粘连7例;首次自发性气胸38例, 二次自发性气胸5例, 三次或以上的自发性气胸1例;发病诱因:近期呼吸道感染32例, 负重2例,无明确诱因8例, 用力屏气2例;44例均单发病, 其中左侧19例, 右侧25例;发病缓慢24例, 症状为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胸闷等, 发病急骤20例, 症状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大汗、发绀、休克;44例患者中22例伴右心衰竭, 6例有休克,4例昏迷, 12例出现皮下气肿;26例患者无典型气胸体征,余18例患者有气管移位, 患侧或局部呼吸音消失等典型体征;气胸类型:闭合性气胸39例, 交通性气胸4例, 张力性气胸1例;肺压缩<20% 12例, 20%~50% 29例, >50% 3例。
1.2 方法
1.2.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皮肤情况,注意有无皮下气肿, 观察双侧胸廓是否对称, 双肺呼吸音,观察气管是否居中等[3], 如患者突发起病, 护理人员应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并通知医师。
1.2.2 心理护理 患者突发气胸, 往往存在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交流, 帮患者取舒适体位, 守护患者,可握患者手予以安慰, 积极、有序的予以急救, 让患者有安全感。向患者讲解病情、治疗方法, 予以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一般护理 病室温湿度适宜, 空气清新, 患者取半卧位, 不可下床活动, 多饮水, 进食营养、高蛋白、粗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 防止便秘, 不可用力排便, 导致胸腔压力增高, 而加重气胸, 如有便秘应使用缓泻剂或灌肠。
1.2.4 吸氧护理 急性期可给氧3~4 L/min, 症状好转后缓解期给1~2 L/min, 保持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 二氧化碳分压≤50 mm Hg,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遵医嘱给予消炎、止咳、化痰药物[4]。
1.2.5 咳嗽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痰液, 遵医嘱正确应用消炎化痰药物, 避免患者剧烈咳嗽, 使胸腔内压力升高而加重病情[5]。
1.2.6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术前告之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法, 选择合适的引流管, 检查是否通畅, 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每30~60 分钟挤压1次, 防止堵塞。引流瓶位置低于胸部水平线防止液体倒流, 每日更换引流瓶。更换时用两把血管钳夹紧引流管近心端后再更换, 防止气体进入胸腔。如引流瓶无气体溢出, 可夹闭导管24~48 h观察,如引流管无气泡溢出, 水柱正常波动, 且听诊患侧呼吸音清,表明肺组织复张, 经X线片显示肺复张, 可拔出引流管[6,7]。
1.2.7 健康教育 教会患者呼吸功能锻炼方法, 并告之应坚持锻炼, 注意防寒保暖,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出院后6个月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不可用力屏气, 提重物, 进行有效的咳嗽及排痰方法, 主动进行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8]。饮食增加粗纤维, 防止便秘。如出现突发胸痛、胸闷、气急、刺激性干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考虑气胸复发。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参考文献[9]分为治愈、好转及死亡。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 44例患者中治愈40例, 好转3例,死亡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患者往往体质差,该病病程长, 病情变化快, 病情较重, 而且一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 易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因此, 护理人员, 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细心周到的护理患者, 及时 发现气胸的征兆,及早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 伴刺激性咳嗽、胸痛、发绀、休克或意识不清, 气管移位, 一侧或局部呼吸音减轻, 消失等体征[10]时, 应立即进行处理、对此类患者应给予心理安慰, 做好吸氧及咳嗽的护理, 做好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及健康宣教等,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