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琴
(太原第七职业高中 山西 太原 030000)
中职学校现行的课程存在许多弊端,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造成中职学校的老师感觉学生不好教:学生上课睡觉,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理论课听不懂,操作技能课没新意,实践课任务完成了,但不知道如何应用。学生没有一个整体认识,结果是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又感觉没学什么,给他们就业带来了困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此,笔者认为有些问题是需要国家进行调整的,而有些问题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的。
笔者在校内及校外进行过几次培训,感触最深的就是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校企结合,一方面是定点培养,与市场零距离,把握好学生的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与行业标准的接轨。例如参加的 《网络布线》培训,也是完成一个个任务,任务很小,人人都能完成,其中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培训老师的示范、讲解,而是他们评价中的标准化评判。任务是完成了,但不合格,原因就在于操作不规范。这恰恰是教学中所欠缺、所忽视的。大多数教师授课时只注重课堂任务是否完成,目标是否达成,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是否学会,而没有关注其操作过程,或忽视,或有些标准、规范等内容教师也未必清楚,这就造成了教出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合格。
这种现象肯定不是个例,尤其是计算机专业,软硬件技术的更新升级快,所授知识可能教师自己当时都没学过。现在所进行的教学,教师要自己先下功夫学,可这样只是学会相关软件的理论及操作,但实际工作中是怎样的要求,教师并不清楚,这样科学、规范怎么能实现?这就造成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有些是专业课老师通过参加各类省级、市级的竞赛,由其评分标准以及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有些就需要教师自己去企业参加相关的培训才能获取有关的标准知识。老师如此,那学生在规范上肯定也达不了标。因此,校企结合并不简单地是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而更应该是标准化、市场化的结合。
不可否认,教师在专业业务技能上是有缺陷的,教师和社会是脱节的,笔者认为这在中职学校是很普遍的现象。教师会教学,但让一名老师修理汽车,他可能修不了,这也不是笑话。若请修车师傅教学,他虽然能修车,却又不会教学,理论知识不系统。我们国家欠缺的是德国那样的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中,我们也听到和分析过很多职业院校改革的案例,比如广州的一所职业学校,它们所实施的有效改革就是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途径。学校建立了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三方的领导、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企入校,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实训模式,确保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赢。其主要内容有:①与学校签订订单班培养;②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③企业优秀管理者或者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④接受学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教师在这样实际的企业实践中成长起来,了解并熟悉生产流程、行业标准、规范化操作,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兼备了,所教学科受学生欢迎,学生也受到企业欢迎,学生实习就业解决了,形成了良性循环。但现在全国又能有几所这样的学校。那么在现有的环境下,教师怎样使自己成长呢?
现在,国家提供给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教师会有收获,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途径。但有些又难以推广到教学中,比如 《网页设计》课程,教师按课程教材教授,布置任务,但实际设计制作时,需要用PS出图,裁剪后设计出网页框架,用DIV+CSS编码,再设计数据库建动态网页,教师在校所教只是静态网页,还不涉及编码,这对学生有些难度,这样就造成了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设计中应用不上的困扰。当然,这也是打基础,但学生不这样认为,他感觉实际应用中不这样设计,就没必要学。
暑假时,笔者进行过一周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学习,讲座的几位专家不论是谈“做中学”还是“项目教学”,都谈到了教学设计。从课程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考核方案等等,都明确了中职学校要以行动为导向教学,学的内容是工作,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独立评估”,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职校教师的确应该重塑教学理念,结合工作要求和实际情境,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训内容与目标的设计、作品的评价,以及在实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尤其应该着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点强调,中职生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经过职业教育,中职生要从一个“生物人”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社会人,因此,职业教育既要教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还要培养社会能力。
所以,中职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的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按照工作过程顺序开发课程,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技能。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同时按社会需求、岗位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如果能以一个典型职业活动设计课程,学生上课就不会打瞌睡,教师也兴致勃勃,这样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对学生就业,对他们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大有益处。作为老师应及时更换教学内容,补充现今企业所用到的知识技术,根据企业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内容整合,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在学习的同时,主要在落实,教学的改革还需我们实践、完善、再实践,有的困惑,有现实条件的制约,有的知道存在问题,但需要时间来探索解决,希望中职教育能够探索出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