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影
(大庆市萨尔图区农业局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顶腐病是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病害,其病原菌是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能在玉米苗期及以后时期对玉米造成危害,使得植株矮小,发育缓慢,玉米叶变黄干枯、顶叶坏死、顶部畸形,果实小甚至无果实,茎有横裂纹,根系短小等,给玉米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造成减产甚至绝产的后果。顶腐病最早在1929年的美国出现,而我国在1998年首次在辽宁阜新发现,但在之后的十数年中危及过我国大多数玉米主产区。2005年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出现顶腐病症状,2010年左右,大庆市部分县区的农田发现该病。自此以来,顶腐病每年都会出现,并根据降雨情况发病程度有所不同,给大庆市玉米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2.1 病原。病原孢子呈长卵形状,体积较小,其最适宜生活的温度为25℃~30℃,如果低于20℃,则菌丝变色,生命活性降低。即使是在大庆地区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病原菌也能够在土壤及作物秸秆、种子中过冬,保持“冬眠”状态,并在次年温湿度合适后成为新一代菌源。这些病原是通过玉米的新叶和破损处进入玉米植株的,并在其内部蔓延,进而形成病症危害植株。事实上,该菌对很多禾本科植物都有较大的威胁,包括小麦、水稻、高粱等农作物以及同科的杂草。
2.2 发病条件。第一,不同的玉米品种抗病性有强弱之分,通常来说杂交品种对顶腐病的抵抗性更强;第二,不同地块的玉米抗病性也有强弱之分,通常连年种植玉米、低洼、往年发病高地块在玉米种植中顶腐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情更严重,非重茬、高地、往年非病情重发区的地块种植玉米发病率低。以大庆市乃至黑龙江的经验看,在雨水多、阳光不充分的年份,玉米顶腐病发病更严重。
3.1 及时有效诊断顶腐病。玉米顶腐病常见症状往往和玉米其他病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元素缺失、虫害、丝黑穗病等,对此应在出现症状时及时进行诊断,检查是否是元素缺失,是否有害虫为害等,在排除了其他类似病害后,则能够进一步确认为顶腐病。
3.2 农业防治。可以采用农业耕作的方式来预防控制顶腐病的蔓延。第一,可以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下功夫,包括尽量选择杂交的品种和抗病性强的品种;对于抗病性较弱的品种,则避免在低洼地带种植,并尽量实行浅播的种植方式。第二,低洼地种植玉米,及时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因为田间积水会极大地促进顶腐病病原体的传播。第三,及时做好其他病虫害的有效诊断和治疗,以方便对顶腐病做出诊断,预防该病的传播蔓延,因为顶腐病会伴随病虫害进行传播。第四,及时拔除田间杂草,在除草时尽量减少对玉米的损害,以防病原体通过禾本科杂草进行传染,进而对整个玉米田带来危害。第五,合理施肥,建议在大喇叭口期就进行施肥,以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第六,对患病的玉米植株,要及时拔除其周边杂草并进行施肥,如该植株病情严重或本身能够结果的预期不大,则直接进行拔除。
3.3 药剂防治。玉米顶腐病的病原体是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应针对该病原体选定适宜药剂进行抑制和防除。
3.3.1 对种子进行药剂包衣,能够在其生长的初期就将病原体隔离。种子包衣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经普遍采用,在耕种之时,土壤中普遍存在大量不同类型的病原体,通过对种子进行药剂包衣,使得种子周边的病原体得以杀死,促使其生长中难以被入侵。
3.3.2 发现玉米顶腐病症状之后,应当及时用药剂进行合理的喷灌,以消除病原体,使病情得以缓解。在药剂的选择上,可以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这两种药剂对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的杀伤力极大。喷灌方式是自上而下,这与病情多集中在玉米顶尖有直接的关系,每棵玉米的喷洒药剂量在80ml以内。在第1次喷灌后,间隔15~20d再进行第2次喷灌,以进一步对病原体进行消灭,提升作物产量。
玉米顶腐病这一新型玉米病害,要根据其发病原理和特点,针对性地采用药剂喷灌、种子包衣、种子选择、田间管理、加强施肥等措施来防治,顶腐病对大庆地区玉米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