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远
(献县农业局 河北 献县 062250)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河北省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在河北省每年6~8月主要以幼虫钻蛀或咬食玉米幼苗根茎部危害,轻者造成玉米苗倾斜、倒伏或形成枯心苗,严重的造成植株枯死,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如不及时防控,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具有趋光性,体长1~1.2cm,前翅黑灰色,上有白、黑点各1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成虫昼伏夜出,喜于麦套玉米田活动,白天隐藏在玉米下部叶背或土缝间,特别是麦秸下。老熟幼虫体长1.4~2cm,灰黄色,体背侧线黑色,胸节无此线,喜阴暗潮湿的环境,怕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尤其喜聚集于麦糠麦秸下,受到惊扰时,呈“C”形假死性。老熟幼虫在土中吐丝做茧,并于其内化蛹,蛹长1cm左右,淡黄褐色至褐色。卵馒头状,黄绿色至土黄色,直径不到1mm,上有纵脊;卵多散产于麦秸基部、玉米苗基部和附近土壤中,卵期3~5d,即可孵化为幼虫。单头雌蛾可产卵数百粒,产卵期可持续1个月。
二点委夜蛾幼虫在玉米幼苗周围有秸秆覆盖的根部或浅表层土壤处活动,钻蛀或咬食玉米茎基部或浅表层根,在玉米幼苗3~5叶期,蛀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mm的圆形或椭圆形孔洞,造成玉米地上部心叶萎蔫枯死;在玉米苗8~10叶期,咬断玉米主根、气生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
幼虫为害玉米的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一般顺垄为害,具转株为害习性;有群居性,多头幼虫常聚集一起为害;在小麦套种的玉米田,棉田倒茬的玉米田,高麦茬或麦秸覆盖厚、播种时间晚、田间湿度大的玉米地块该虫发生重。
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中南部1年发生2代,田间幼虫虫龄不整齐,世代重叠发生。幼虫随虫龄增大,食量增大,抗药性增强。每年6月上旬~8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及第1代成虫高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尤其是在6月底~7月初这段时间,此期越冬代成虫产卵孵化出的幼虫主要集中在玉米田为害,为防控的关键时期。
根据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习性,抓住幼虫3龄前和成虫发生期2个防治关键期,针对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措施。采取对冬闲田深耕,玉米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麦秸、杂草等覆盖物,创造不利于二点委夜蛾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化学防治效果。另外,对已经倒伏的玉米大苗,在防治的同时需及时培土扶苗,力促今后的气生根健壮,使玉米苗逐渐恢复正常生长。
3.2 种子处理。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ml,兑水50ml,拌2~2.5kg玉米种子,可降低危害。
3.3 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特点,在玉米田悬挂诱虫灯,50m左右挂1盏,在成虫发生期开启诱虫灯,为了提高效果,可在灯内放性诱剂。
3.4 化学防治
3.4.1 撒毒饵。将48%毒死蜱乳油500g,或40%辛硫磷乳油400g,兑少量水后放入5kg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中,拌成毒饵,傍晚顺垄将其撒在玉米苗边。
3.4.2 喷淋或喷雾。一是喷淋根部。选用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喷淋玉米根部,为保证效果,药液要确保渗到玉米根围30cm范围内。二是全株喷雾。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对玉米植株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