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玄
(沙河市农业局 河北 沙河 054100)
马铃薯早疫病属于真菌类疾病,病原为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植株叶片和块茎,造成叶片干枯脱落,失去光合机能,块茎褐变干腐,失去商品价值。
1.1 叶片。叶片受到侵染,产生近圆形病斑,大小3~4 mm,病斑呈褐色,上有同心轮纹。叶片染病多从下部老叶开始,逐渐严重导致叶片干枯脱落,潮湿时斑面出现黑色霉状物。叶柄和茎秆受害,多发生在分枝处。
1.2 块茎。块茎发病,表面出现凹陷褐色病斑,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且边缘明显,薯肉组织褐变干腐,潮湿时,病斑上均可产生黑色霉层。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或带病薯块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起植株发病并可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蔓延扩展。下部老叶一般先发病,幼嫩叶片衰老后才发病。生长期遇到高温高湿条件或有2~3 d连阴雨或湿度高于70%,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生产上多年连作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瘠薄肥力不足的地块发病严重。
3.1 选用早熟耐病品种,并且适当提早收获,避免遭遇高温高湿环境。
3.2 改变耕作制度,避免重茬,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以上轮作。
3.3 露地采取起垄或高畦栽培,便于雨后及时排水。棚室栽培要注意通风排湿,避免高温高湿。基肥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注意添加微量元素,后期进行根外追肥,培养健壮植株。
3.4 注意清洁田园,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室外)集中销毁,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残枝落叶。
3.5 化学防治。发病前可用25%阿米西达1 500~2 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交替喷施预防,7~10 d喷施1次,连续预防2~3次。发病后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600~800倍液喷雾,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上述药剂交替轮换使用,7 d 1次,视情况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