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功少
(湖南省安化县畜牧水产局 413500)
急性至亚急性中毒临床症状是精神沉郁和厌食,进一步可发展为贫血、腹水、黄疸和出血性腹泻,并出现以低凝血酶原血为特征的凝血病。与肝细胞损伤相关酶的含量升高,可观察到其他血清学的临床化学变化包括血清总铁结合能力、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血脲氮和葡萄糖含量下降。临床黄曲霉毒素中毒时,总胆红素、黄疸指数、黄溴酞的清除率、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也上升。
当出现精神萎靡、出血性腹泻、急性黄疸、出血或凝血病,一般提示为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而慢性临床症状包括生长缓慢、营养不良、黄疸和持续发生轻度感染等。一般对受污染的饲料进行历史调查非常重要。肝损伤、临床化学变化,以及对日粮和供应谷物的化学分析对确诊黄曲霉毒素中毒都是非常重要的。
黄曲霉毒素中毒一般是群发病,仅对猪只进行个体治疗并不合适。目前尚没有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药物。且黄曲霉毒素会损伤免疫系统,容易引起并发各种传染病的猪只应以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物进行紧急治疗,在条件允许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日粮中添加林可霉素和泰乐菌素既不会减弱也不会增强黄曲霉毒素对育肥猪的毒害作用。
可以使用添加剂对黄曲霉毒素中毒进行预防,目前有多种常用饲料抗结块剂能与饲料中的黄曲霉素发生物理结合,从而达到预防目的。日粮中添加0.5%水合铝矽酸钠钙对预防黄曲霉毒素引起的猪增重下降和病变发生有作用。酵母中的膳食葡甘露聚糖对于黄曲霉毒素中毒具有潜在的预防作用。饲喂断奶仔猪28d,发现0.2%的膳食葡甘露聚糖可大大降低肝脏损伤[1]。
赭曲霉毒素是一种真菌肾毒素。橘青霉毒素也是一种肾毒素。部分饲喂霉变玉米的猪只容易发生中毒现象。毒性的出现是肾小管有机离子转运蛋白与OTA的特异受体结合的结果。其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苯丙氨酸代谢酶被抑制,ATP产生被抑制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积聚。
猪只摄入1mg/kg体重剂量 (相当于饮食中含有33.3mg/kg)即可在5~6d致死。饲喂含1mg/kg浓度赭曲霉毒素的日粮3个月可引起猪只烦渴、尿频、生长迟缓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其他临床症状还有腹泻、厌食和脱水[2]。有时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不易被察觉。
唯一可观察到的病变是肾苍白、坚硬。临床病理学变化包括血尿素氮、血浆蛋白、血细胞压积、天冬氨酸转氨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和蛋白质含量上升。青霉素、赭曲霉毒素和青霉酸3者间具有协同作用,主要引起以近曲小管坏死为特征的肾病,进而发展为间质性纤维化。也可出现以脂肪变性为特征的肝损伤,但不及其他原发性肝病严重。在慢性临床病例中,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特征性损伤,通过口服接种20g赭曲霉毒素长达6周的公猪射精量减少,并且储存24h的精子活力和运动性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对小猪饲喂1和3mg/kg的赭曲霉毒素可引起自发的与剂量相关临床性沙门氏菌感染。
诊断应包括在饲料和新鲜肾样品中检测出毒素或其代谢物(赭曲霉毒素A),并有发病史及特征性病变。
赭曲霉毒素A在猪组织中的半衰期为3~5d。停止接触赭曲霉毒素30d后很难在肾中检测到赭曲霉毒素[3]。如果迅速更换被污染的饲料,轻微中毒的猪只可以康复。但如果临床病程拖延,则猪只不易康复。
霉菌毒素对于养猪者 (猪场主)和兽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诊断有时较困难,而实践中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个合理且实用的预防方案应成为每个养猪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在发现猪只中毒时应立即更换饲料,并检查储存的饲料是否有发霉变质、结块的现象,通常使用清洁的谷物稀释被霉菌污染的谷物,以达到降低霉菌毒素的作用。含水量高的样品应干燥至湿度12%或冷冻贮藏。需要长期贮藏的样品建议用纸袋包装并标明取样日期和饲料或谷物的来源,样品应保存在干燥、清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