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敏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农业畜牧局 457400)
患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病毒性腹泻的主要传染源,通过乳汁、眼泪、分泌物、粪便、尿液等将病毒排到体外,母牛还可以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健康牛群接触患病牛、被污染的水源、饲料、器具等患病,空气、土壤等均能传播该病。病毒性腹泻的潜伏期为6~8d,发病具有显著的季节特点,冬春季节为疾病高发期,饲养管理和养殖环境对该病的发病率影响较大,养殖密度高、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养殖场发病率较高,通常容易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性疾病发生混合感染。
牛病毒性腹泻包括急性型发病和慢性型发病两种。急性发病病例表现为重度腹泻、粪便中含有血液,脱水,体温上升至39~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渴感增强,眼角有脓液分泌,口水增多,脉搏和心跳加快,怀孕母牛患病可发生流产。通常在发病后15d死亡。慢性发病病例主要是急性病例恢复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体重降低,间歇性腹痛,体温时高时低[1]。
接种弱毒或灭活疫苗对病毒性腹泻有一定的保护能力,但如果感染的是变异毒株,则疫苗保护作用不理想。目前,正在大力研发安全高效的重组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对于弱毒苗和灭活苗的接种,免疫程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很大,养殖户应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牛场实际生产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按照规范操作进行接种,以保证疫苗发挥最大的功效。
首先在牛场建场时要考虑疾病预防方面,选择远离生活区和其他养殖场的区域建场,合理对养殖场内的空间进行布局,各功能区要分开。加强引种检疫,防止引进患病牛[2]。
良好的抵抗力能降低病毒性腹泻的发生。在日常疾病治疗过程中,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以免影响牛群自身肠道菌群稳定,同时耐药性的增强也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益生菌和免疫增强剂,并适度增加运动量,对提高机体抵抗力有积极作用。此外,要保证牛群的生长环境舒适,卫生条件良好,科学合理的控制温湿度及通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