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玲 薛双 刘明莉 朱凤霞
(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63000)
当前,我国养殖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伴随发展产生的生物污染问题越发凸显,这些矛盾问题不仅制约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正持续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生物安全体系是近年来国内外提出的通过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猪群健康,保证猪场正常生产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方法集合体系总称,总体包括:养殖场建设、人员控制,种源管理、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免疫监测、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生物安全体系工程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旨在为进一步规范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依据。
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和圈舍内外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助于减少外来病原的侵入机会。场址选择和布局要符合 《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管理办法》的要求,地理位置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水源干净充足,远离屠宰场、动物医院、养殖场等3000m以上;远离公共场所、居民区、城镇、学校等2000m以上;远离主要河流1000m以上。猪场与外界及猪场内部不同区 (生产区、生活区和行政管理区)应建立人工的或自然的屏障,以阻止外界各种动物、人员、车辆携带病原进入猪场。建立人员消毒更衣间,车辆和物品消毒处理的场地,配备专门的兽医室、解剖室和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此外,场区内还需安装有停水、停电自动报警系统,如遇停水或停电能及时处理,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合理的人员控制是生物安全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部的生产安排、全体人员的活动都应服从生物安全要求,减少疫病病原体及其媒介同猪群接触的可能性。
养殖场由场长总体负责,配备生物安全负责人,落实本场生物安全制度,制定、维护和监督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保障生物安全体系有效运行。首先,要严把入口关,非生产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确因生产需要进入生产区的,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其次,严格管理,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洗手、淋浴、换上洁净工作服,工作靴等,不同圈舍的饲养工作人员之间不应相互串舍,不同功能区人员尽量避免流动。此外,还应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及兽医师,进行疫苗接种、疾病诊疗和疫病监测等工作。最后,定期安排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技术培训,提高防范疾病的卫生意识。
引种是导致规模化猪场发生新疫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种传染性病原都可能在引种时被带入猪场,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确因生产需要,须从外场引种的养殖场,在引种前,应对引入畜禽的种畜禽场的资质进行核查。尽量从动物疫病控制工作实施较好的种畜禽场引种,或从取得省级、部级《主要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资质的种畜禽场引种。且引种前要对猪伪狂犬、猪瘟等一些重要动物疫病进行病原学检测,确认无相关病原后方可引种。新引进的畜禽至少隔离8周以上,经兽医检疫,确认无疫后方可与本场畜禽混群或选配。
为了保证动物健康,首要要做好动物营养。确保饲养管理的合理性,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在饲养中,应确保饲料原料质量,饲料配制应根据饲养规范来搭配,做到营养均衡,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生长阶段猪只的日粮需求,并做好饮水卫生清洁工作,确保猪群健康处于良好状态,提高猪群整体抵抗力。贯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满足分阶段、分群饲养的基本要求。圈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应满足不同饲养阶段猪只的生理需求,以降低猪群发生疾病的几率。
卫生消毒是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消灭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环节,也是猪场控制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应根据生产实际,制定消毒计划和程序,确定消毒用的药物及其使用浓度、方法,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人,落实消毒工作责任,做好日常消毒,并按规定填写好卫生消毒记录。
养殖场的大门入口处应设立消毒池,对来往人员、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要保证池内消毒药浓度,定期更换。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穿工作服和胶鞋,且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定期清理排污沟、下水道出口和污水池;定期对饲喂饲养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加强终末消毒,实施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在猪出栏后,应对全场或空舍的单元、饲养用具等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同时,还应加强猪舍内外环境卫生整洁,消灭杂草和水坑等蚊蝇滋生地,控制啮齿类动物,切断动物疫病传播媒介。'
生物安全体系中效益最高、最可行的方法是预防,良好的免疫预防措施是控制动物疫病暴发的有效保证。因此,要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猪群健康状况,本场本地疫情发生的情况而调整。免疫预防是否有效,与疫苗选择、运输、保存、接种途径、接种部位及接种剂量等各环节息息相关,因此要确保免疫预防的有效,必须严格把关上述各个环节,才能使猪群产生足够强的免疫保护力及整齐的抗体滴度。
动物疫病监测净化是经过国内外实践证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疫病根除 (消灭)方法,一些国家已经用该方法消灭了多种动物疫病。规模化猪场应制定合理的疫病监测计划,开展疫病免疫抗体及病原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病免疫保护水平、流行现状及相关风险因素,为生产中免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适时调整疫病控制策略。
规范的粪污、废弃物、病死猪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能防止其携带大量病原体引起动物疫病的传播扩散,是保护养殖场周边生态环境的重点。因此,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必须按照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和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执行,可以选择焚烧或深埋等方法。有条件的猪场应根据本场实际情况,配备与其自身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焚尸炉、化尸池等,并制定相应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