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梅 林雪 王雷 高丽华 王悦申
肺癌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 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肿瘤, 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活, 很多患者发现即已成为晚期, 失去手术机会, 放疗、化疗虽然有效, 但由于其毒副作用, 很多患者不能耐受, 到了二十一世纪, 具有“生物导弹”之称的分子靶向药物带来新的希望, 由于其直接作用于肿瘤的特点, 对身体正常细胞损伤轻微, 随之众多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此类患者获益匪浅, 但是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很少, 而小细胞肺癌在各类肺癌中具有恶性程度高、手术机会少、即使放化疗敏感但容易复发及转移且二线化疗有效率低的特点, 一线化疗方案失败后, 二线化疗总体疗效不乐观, 因此, 急需探索出更有效的治疗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临床上急需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改善目前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困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生长的重要靶点, 其中VEGFR-2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周围血管生成起主要作用, 阻断该信号通路, 能够抑制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阿帕替尼对VEGFR-2具有高度选择性, 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 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效果明显[1]。本研究探索阿帕替尼作为二线治疗方案在晚期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于本科就诊的30例一线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常规行胸部及腹部C T、脑增强核磁共振、骨扫描等检查确诊。所有患者中, 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功能状态(P S)评分≤2分20例, P S评分>2分10例;吸烟21例, 不吸烟9例;患者服药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和心电图基本正常, 预计生存期>3个月。
1.2 治疗方法 患者早餐后30 min服用阿帕替尼, 2片/d(250 mg/片), 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需停止用药, 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中断期累积不超过1个月, 每周评估临床效果, 4周后复查C T或核磁共振进行疗效评价, 以后每个月疗效评价1次, 若无疾病缓解则继续口服药物至疾病进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查阅既往住院病历、门诊定期复查、电话等结合的随访方式进行随访, 随访3个月,最终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 E C I S T)判定疗效, 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 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总例数×100%。同时, 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治疗效果 3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 无一例完全缓解、6例(20%)部分缓解、16例(53%)疾病稳定、8例(27%)疾病进展, 总缓解率为20%(6/30), 疾病控制率73%(22/30)。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研究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 其中高血压11例(37%), 均为2级以下, 手足综合征8例(27%), 蛋白尿6例(20%), 用药过程中虽然伴随着不良反应, 但通过中断药物或降低剂量, 不良反应呈现出可控性和耐受性。
小细胞肺癌特点为对放化疗敏感, 临床治疗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为EP(依托泊苷+顺铂)或CE(依托泊苷+卡铂)标准化疗方案, 但一线治疗失败、肿瘤出现复发或转移后,虽然临床有可供选择的二线化疗方案, 但总体的疗效不乐观,为防止肺癌的快速进展, 急需疗效确切、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 来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靶向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 新型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逐渐诞生, 而阿帕替尼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VEGFR-2络氨酸激酶抑制剂, 通过与VEGFR-2的ATP实现结合, 有效抑制VEGFR-2的激活, 最终实现阻碍下游信号传导,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效果[2]。新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步骤, 阻断肿瘤组织周围血管形成以达到治疗实体瘤的发展, 这是治疗肿瘤的一条新思路[3]。因此, VEGFR-2作为目前抗肿瘤生成靶向药物研究的一个关键基因, 阿帕替尼作用靶点主要为VEGFR-2, 在多种实体瘤(胃癌、乳腺癌、肺癌、肝癌)中均显示出了令人满意的治疗结果, 并且其不良反应大部分是可以耐受的[4]。虽然临床关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研究报道较少, 但多数案例显示阿帕替尼对于晚期多种肿瘤疗效显著[5]。
本研究采用阿帕替尼片口服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 按实体肿瘤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发现, 患者短期治疗总缓解率达20%, 疾病控制率达73%, 反映出该药物治疗经标准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小细胞肺癌疗效的确切性;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 本研究显示高血压发生11例(37%), 均为2级以下, 手足综合征8例(27%), 蛋白尿6例(20%), 虽然应用该药会导致患者发生上述不良反应, 但是均能够通过暂停药物或者终止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和逆转, 不良反应可控制, 可见阿帕替尼作为小分子血管生成抑制剂, 具有一定的客观有效性和明显的生存获益, 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耐受性良好[6-10]。
目前国内外对于阿帕替尼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报道较少, 为此, 本研究进行相关研究论述, 本研究结果显示, 阿帕替尼能够作为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可选择的靶向药物, 本文观察口服阿帕替尼片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近期效果, 其远期效果或是否能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仍有待进一步观察,随着对分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研究的不断深入, 探求阿帕替尼更多的适应证及明确用药指征和时机, 筛选适宜群体及探讨阿帕替尼可能的耐药机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