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让数学教学因此而深刻

2018-01-16 16:39:58孙保华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水平策略

孙保华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各种概念、计算、图形等,因而常常要用到比较的思维方法,这不但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认识学生比较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的规则和多种比较方法,寻找发展学生比较能力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比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比较能力;水平;方法;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世界上一切的。”比较,是确定有关事物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活动。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要确定几个对象的异同或关系,就需在头脑里将这些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和区别出某些属性,也就是说,必须进行分析。同时,为了确定几个对象的异同,还必须将它们相应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全面考察,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才能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因而在比较时又具有综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一、聚焦比較的水平和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而适时地进行比较,对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认识数量关系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各年段比较能力的发展水平与基本要求如下:

(一)低年级:学生的比较能力处于直观的直接比较的水平,还必须借助于直观事物才能进行比较。低年级学生一般来说找出相异点比找出相同点更容易一些,要求学生能从数学材料的外部特征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能进行数量的比较,开始注意数量关系的比较。

(二)中年级:学生处于从直观比较向抽象间接比较的过渡阶段。要求学生能初步进行数学材料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比较,区分较多有关部分的异同,学会数与量以及数与形结合的比较。

(三)高年级:学生可以达到抽象间接比较的发展水平。要求学生能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本质的和关系的比较,能较全面地区分数学材料的异同。

二、遵守有效的比较规则

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喜欢比较,但又不善于比较,主要是对比较事物间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和规则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遵守如下的比较规则:

(一)比较对象相互联系

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实际上彼此联系的,具有某种关系或联系。如将加与减、乘与除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分别存在着互逆关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水平策略
张水平作品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