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振民
摘 要:“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在班主任与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间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沟通上的问题,但也只有让孩子经常和班主任沟通交流,才能掌握孩子日常状态的第一手资讯。如何和孩子正确地交流?怎样的沟通方式是适用于师生的?在谈话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必须要注意到的地方,也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的“知识点”。
关键词:主体;游戏;沟通;鼓励;批评
一、主体之间的转换
一般情况下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时教师都会变成整场谈话的中心和主题,学生低着头,教师喋喋不休地给孩子灌输一些所谓的“正确想法”,不论孩子是否在听,教师貌似都是在走一遍程序,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就草草地把孩子打发了。没有更多的走心交流,孩子很难对教师敞开心扉。想要运用正确的谈话方式,就必须明白谁才是整场谈话中真正的主体。还记得很多有关教育学的书上都记述了陶行知先生与学生交流的故事。即使学生犯了错,一进到办公室先给孩子几块糖,让他的心情逐渐由紧张不安变得平和。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也一定会让学生和自己保持较近的距离,展现出“平易近人”的状态。我们就是要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育方法,先给孩子一块糖,当他感到不是非常不安的时候再让孩子谈谈最近的学习状态或者成绩下降的原因。学生才是对话的主体,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我们说话的次数,让学生多谈谈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班主任日常处理的事务较多,没有办法经常针对某一位学生谈话,我们就更是要抓住每一次机会让孩子多谈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也可以利用谈话的空当给孩子讲一些学习上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把握一个度,绝对不能让自己成为主角。
二、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
教师主动找学生谈话和学生主动找教师谈话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谈话效果。俗话说的好,强扭的瓜不甜。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鼓起勇气自己“送上门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暗示,比如说老师最近比较孤单,特别希望能交到几个好朋友陪老师说说话。或者是在每次考试完说,咱们班这次有几位同学成绩退步很明显,希望他们可以找到自己最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纰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把这些方法也分享给老师,让老师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孩子们一定会对此心领神会。可是,胆大的学生会勇于主动找班主任谈心,那么那些比较内向、不太敢鼓起勇气的学生我们要怎么办?刚开始的时候班主任要主动和这些学生“套近乎”,利用大课间和这些孩子一起打沙包,跳皮筋;或者是在课堂上叫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鼓励性地奖励他们一些小奖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班主任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让这些内向的孩子也逐渐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在我们与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切记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内向的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一定会支支吾吾,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战胜这种心理困難,当班里面其他同学都嘲笑他时,班主任一定要站出来制止这种行为,并且鼓励这位孩子继续说下去。只有让学生信任我们,我们才能不断“吸引”孩子主动找我们谈心事。
三、鼓励与批评并行
在和学生交流谈话的时候我们总是在纠结到底是选择“鼓励式”教育,还是“批评式”教育。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要是一味地滥用这两种方式也一定会事与愿违。当我们无法去平衡二者的时候,不妨依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量体裁衣”,帮每个孩子制定属于他们的教育模式。比如说,一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偷吃零食,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行为一定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够不让孩子过于自责呢?首先我们要罗列出上课吃东西的种种弊端。(1)这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重。老师辛辛苦苦地为我们授课,我们不应该在课堂上有这种小动作出现。(2)对自己会有一定的危害。要是在吃果冻之类的东西,老师在黑板上转过身写字的时候要是突然转过来,就很有可能让孩子情急之下把果冻全部塞进嘴里,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3)会让自己落下学习进度。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经过授课教师精心安排的,要是因为吃东西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也就会错过整节课的重点。自己下去再努力跟上学习进度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当我们给孩子讲清楚这些危害的时候,孩子自己也就会对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看法,内心也一定是非常自责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约定,要是这学期一直保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没有任何小动作,班主任就会在期末的时候请这位同学吃巧克力。看似“幼稚”的约定从某种程度上会帮助孩子树立起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从而也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沟通是现代人必备的技巧之一,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省去不少“麻烦”。我们需要与孩子在一次次沟通与磨合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帮助孩子答疑解惑的同时也让自己更了解班主任的工作与职责。我们要努力和孩子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越过师生之间的界限,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谈学习,这样也会帮助我们逐步更多地了解孩子。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