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
Dec.2017Vol.33No.6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6.0016
摘要:对照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工科”的要求,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现有培养方式无法满足 “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与国外人才交流的渠道、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 “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国际化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多元化知识架构、跨文化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要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三是要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四是要推进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新;五是要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六是要强化技能性创新教育和实践训练。
关键词: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6009706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组织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广泛讨论了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态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等问题,明确了“新工科”的发展道路。[1]
如今的中国早已转变为工业大国,这种转变同中国各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工科教育体系紧密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科教育已日臻成熟,工科人才培养规模也日益壮大。但是,在积极发展“新工科”的新形势下,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短板与缺口,却是中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国际化人才的新内涵和新的培养模式等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需求
(一)“新工科”的核心内容及相关研究
“新工科”是指针对新经济、新产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云计算等而设置和发展的一些新兴工科专业,同时也包括了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和改造。因此,对于工科的传统定义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工科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所以“新工科”的概念应运而生。目前“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体现为“五个新”,即新的工程教育理念、新的学科专业结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分类发展体系。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2]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复旦共识中明确指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的作用是不同的:工科优势高校关键要“科技创新”;综合性高校的关注点是“技术和产业”;地方高校的发力点则在“区域”。此外,“新工科”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的广泛参与,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由此可见,“新工科”极具现代性,是国家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需,是解决当前工程教育供给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对策,目的就是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使工程教育与社会进步并驾齐驱。
2017年4月,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路线图”,建设目标为“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针对工科何以为新,提出了未来“新工科”的实践和方法之要,强调应该落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新”上;浙江大学陆国栋院长认为,“新工科”建设就是打造工程教育的“贯通体”“交叉体”和“共同体”;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提出了 “新工科”与“新范式”,以产业需求建专业,以技术发展改内容,以学生志趣变方法,以学校主体推改革,以内外资源创条件,以国际前沿立标准;清华大学教授林建则从学科专业建设内涵角度,分析了新工科必须突破现有工科的界定,重视经济、法律、新闻、医学等其他非工科门类学科对工科的介入渗透;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围绕可持续竞争力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工学院院长Andreas Cangellaris介绍了跨国界、跨学科的国际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系统、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理念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如何兼容并蓄地培养“新工科”人才。目前,在国内外名校的经验基础上,国内专家针对“新工科”的内涵和外延及人才培养已取得一定的探索成果。
(二)“新工科”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天大行動”会议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路线图”分为三个阶段:从探索新工科模式开始,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新工科发展优势,最终形成引领全球新工科的中国模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支撑。其中有一项关键任务就是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当前,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逐步增加,在大量新兴领域合作频繁,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国际竞争与挑战也日益激烈。从长远来看,培养顺应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打造世界工程人才高地,是未来中国高校人才教育的必由之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2月
第33卷第6期付晓:“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对于国际化人才的概念阐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是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细化来看,“新工科”发展所需国际化人才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
1.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较强的国际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国际法律意识。国际化的思维理念,要求未来高校培养出的新型国际化人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站在全球工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并灵活处理问题,敢于应对各类国际挑战,积极参与竞争,谋求国际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带动国内传统工科产业的升级与改造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还应熟悉并能运用国际法律法规,同时了解交流国或合作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和市场特点。endprint
2.立足本国发展的角度,熟悉自身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发展前景,并具备一定的跨界整合能力。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形势,推动本专业的国际发展与合作,同时具有多学科交叉整合发展的潜力,并将其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助力。除跨学科能力以外,还应具备将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有机结合的能力,促进本专业由旧往新、一脉相承式地有序发展。这样的人才,在国际社会的工作中才能够站在本国行业发展的角度上,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一方面将中国的优势推广出去,另一方面又能弥补本国工业的不足,推动行业的进步。
3.具备符合“新工科”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外语工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首先,在与各类国际组织和企业交流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沟通专业内容,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以促进合作;提高新兴产业术语的积累量,能够阅读并理解学科专业前沿著作、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等;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国际文件,撰写学术研究论文以及各种实用性文本等。其次,国际化人才还应能够以外语为载体,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工科”交流合作的需要。能够将自身的工程技术能力同对外沟通能力相结合,完成技术方面的沟通、高层次的商务谈判和调研策划及协调管理工作。同时,还要熟悉国际礼仪和国际惯例,对外语国家的文化有较好的掌握、适应,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宗教、金融、法律、工业发展等情况,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能在交际过程中灵活变通,成为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智商、情商双过关的国际化人才。
4.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能够以创新思维刺激、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国家的工业实力。《“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指出,中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拓展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能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培养出的新型国际化人才,要能够以新兴产业为着眼点,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使国家的工科创新工作处于全球战略制高点的位置。
二、“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机遇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出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培养出既具有爱国热忱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改革开放的大局也是息息相关的。
2016年12月在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指出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明确了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要求。[4]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化人才,会成为其中的一支新兴力量,是富国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中国有着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同时,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高校已经采取措施,将“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5]
(二)现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任。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各类技术人才、科技人才、项目人才广泛缺乏,特别是具有国际背景和金融专业能力的领导人才极端稀缺,难以满足“新工科”形势下国家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需要。
1.国际化办学理念不够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 30 年,由于各高校国内就业市场广阔、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致使高校对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某些优势学科上逐步探索出国内、国外两段式培养模式(俗称“2+2”),初步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的格局。但总体而言,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仍然不够深入,缺乏明确可行的政策和制度,资金投入也不够充分,难以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步伐。
2.国际化师资队伍较为缺乏。
对于國内大多数高校来说,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具有国际化经验和背景的师资队伍。只有具备国际视野和水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胜任国际社会岗位需求的学生,才能产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学术经历的教师不到10%,而美国耶鲁大学的比例则高达40%~75%,相差甚远。[6]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把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忽视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训,导致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3.国际化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一是教学内容上,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外语类课程的课时有限,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技能,大多数学生的外语能力无法达到对外交流的目的;[7]二是外语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技能性训练,不注重学生对社会现象、国际事务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三是多数高校的双语课程及教学资源十分有限,未能满足“新工科”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4.国际化学术交流有待加强。
如今,国内很多高校在举办或承办国际会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会议规模和等级也越来越高,但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会议数量依然不多。国内教师在会议上担任重要职务、发表论文并发言的机会也少之又少。这说明国内高校在国际上的学科科研竞争力仍然较弱,国际学术交流仍需加强。此外,具有国际化经历和经验的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一大指标。目前中国高校范围内能够获得出国学习、培训或实践机会的学生往往集中在学校的主干或优势特色专业中,覆盖面依然不广。endprint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高校教育的弊端,真正培养出大批符合国内外“新工科”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即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拥有良好的国际沟通合作能力的人才,甚至兼具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中国各大高校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
三、“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目前中国高校“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资源整合、人才交流平台搭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培养“新工科”国际化人才提供借鉴。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高校普遍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确立国际性的战略思维,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将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以工科优势为基础,大力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搭建交流平台,着力推进国际化工作,全方位培养国际化人才。
中国目前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已有不少,如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国家互换奖学金计划、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中美富布莱特项目等等。各高校应在此基础上,参照欧美日等教育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的培养方式,制定符合国情和具体行业发展路径的培养方案以及可行的阶段性培养目标,避免形式化、空泛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在资金投入上,应设立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保证培养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制度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规章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二)强化师资培训,建设多学科融合的一流教师队伍
在培养“新工科”国际化人才的教育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自身能力及业务水平都提高了要求。“新工科”对师资的要求较为泛化,师资力量不局限于人员数量、职称结构、性别、年龄等硬性要求,而较多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及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8]高校应聘请具有国际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教师进行教研工作,同时增加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如到国外相关专业的知名大学或优秀企业研修,以使教师“再充电”,提升其国际化意识和能力。
另外,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能够胜任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应拓宽专业课教师和外语类教师沟通的渠道,开展对教师的双向培养机制。首先,对专业课教师增加外语语言的培训,对外语教师则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专业课教师和外语类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制度,并强调系统性、连续性的听课制度,且严格执行。专业课教师可以针对自身在听、说、读、写、译五种外语语言能力中的某项或某几个弱项,有选择性地听课学习。外语类教师则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具体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学科展开学习(视个人能力而定)。其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校还可以组织“交换授课”活动,甚至是授课比赛。一方面提升两种类型教师对非本专业以外的新知识掌握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访谈,帮助教师加深对自身的认识,明晰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所在。对于专业教师,此类活动可以成为检验其专业外语知识和能力的试金石,而对于外语教师,可认识到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最终可实现一部分基础类的专业课程外语教师也能上,专业课教师在专业双语课上也能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外语方面的语言知识。这就摆脱了以往专业类课程和辅助类课程相互脱离、各行其道的局面,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的提升,帮助其尽快成长为国际化的人才。
(三)加快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应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改进传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的匹配,开设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课程,加深学生对新形势和各国国情的认识。按照课程分类的普遍特征、地位与重要性,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即针对主干专业和非主干專业或辅助性专业的体系建设工作。
1.主干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在保证原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再进一步地完善。“新工科”对高校教育的要求是,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改造传统的工科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增设新的、符合新形势的国际类课程,像“国际形势课”“国际关系学”以及“国际问题研究”等课程。当前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知识和专业的分科更细,不断往纵深发展,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高校应站在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剔除过时的或会导致工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内容,添加进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主干类专业应放眼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标准及新趋势,增加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的必修课程,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为学生建立实践教育平台。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同时强调学生从实践中收获真知的过程。 “新工科”建设产生了一批新兴专业,这些专业大都体现了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特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和整合能力,[9]使其成为多样化的国际性人才。
2.除专业能力外,国际化人才的其他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高校非主干专业或辅助类专业的教学及培训,如思想政治类、人文类、经管类、外语类等。在非主干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工具性最强的外语类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专业外语人才是指熟悉本专业外语知识并能用其促进专职工作的人,也是国际化人才中的紧缺人才之一。[10]高校应加强英文平台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鼓励院系推出一系列具有鲜明工科专业特色的英语选修课,为培养能够在未来进行国际工作和交流的人才创造条件。此外,当前中国高校在外语培养能力方面,语种类型过于单一,还未实现多元化发展。如今的外语人才培养主要针对英、法、日、俄等通用语,非通用语人才匮乏,这种语种布局无法满足“新工科”产业技术交流的需要。从当前日益深化的国际合作背景来看,一方面应继续保持英语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和培育小语种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应该开展符合高校自身专业特色的专门用途外语(Foreign 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此借用了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11]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石油英语等等。专门用途外语,实质就是将学生的专业内容与外语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目的是满足学生参与涉外专业工作的需求。目前,多数高校外语教学依然延续中学阶段的基础外语教学模式,缺乏将外语同专业内容融合的意识。因此,外语课程体系建设应在打好语言基础(即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之余,紧密契合不同的专业内容,教学目标与ESP教学目标一致。endprint
(四)整合教學资源,推进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要将国内高校教育和行业发展置于全球“新工科”发展的大背景下,确立学生在校期间的具体培养目标,进而组织教学工作。在教材建设方面,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一批优质课程,鼓励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群体的能力和发展特点自找材料、自编教材。只要是符合专业发展潮流、能够高效地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其实践技能的材料,不论是纸质的还是网络上的,都可加以利用。同时,既可以直接引进具有国际标准的国外原版教材、参考书和教学资源,也可以自行筛选、组织、再编教材。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需多观察多思考,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以及需求,开展多种高效的授课方式,如在线课程共享、创客、MOOC/SPOC+翻转课堂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为学生创建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五)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开展校企、校际合作
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国际化经历和经验,也加深他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理解和认识,这对发展“新工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搭建合作和交流平台,任重而道远。
要加强校企合作或校际联合人才培养。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就“新工科”发展需要,制订并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在师资、技术、办学、实习等方面开展合作,充分利用校企两种环境和教育资源,形成将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还应争取与国际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实践锻炼的宝贵机会。此外,还要开展国际间校际合作,整合国外教育资源,搭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交流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高校还应努力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营造国际化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六)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推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加强技能性创新教育,将创新性作为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开设创新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设创新理论和指导、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方面课程。其次,加强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目的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积累国际化人才的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创新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国内高校中,应在主干类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并时刻注意完善训练环节,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在学生群体中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如进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类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总之,培养“新工科”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的必然之势。本文中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希望可以促使国内高校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有效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中国“新工科”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 李培根.工科何以为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5.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0910].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4] 赵昂.“新工科”,能否培育“中国制造”所需新型人才[N]. 工人日报, 20170519(5).
[5] 龚晓嘉. 综合性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探索[J]. 高教学刊, 2017(12):141142.
[6] 王林. “一带一路” 视域下石油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刍论[J].中国成人教育, 2016(22):153156.
[7] 陈海燕.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6):5258.
[8] 徐晓飞, 丁效华.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7(6):610.
[9] 李艳.半路杀出个“新工科” 瞬间就“火”了[N].科技日报, 20170410(8).
[10] 蔡基刚. 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2012(5):4750.
[11] 赵春霞,韩淑芹.基于ESP的中国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5):8285.
责任编辑:袁付娜
Explo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under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FU Xiao
(College of Art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has been concentrated and advocated. Under this backgroun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of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our universities, e.g. the existing cultivating mode insufficient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the unreasonable resources disposition, lack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foreign engineering talents,weak internship and practical practice, etc. This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alent demand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such as international think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capability,diversified knowledge, crosscultural and innovative capacity.Then the author tentatively provides six practicable talents cultivating fronts, including defining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concept, construct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eachers system, perfect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ingthe reform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building platforms for domestic and foreign exchanges, strengthening the skill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raining, 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