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2018-01-13 06:43:56阿勇达娃段绪光赵金辉扎西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期
关键词:脑部脑损伤脑室

阿勇 达娃 段绪光 赵金辉 扎西

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主要是由于缺氧所致, 产时与产后出现窒息可造成新生儿脑部缺血, 新生儿脑部循环系统受到破坏[1], 脑部神经系统损伤, 可诱发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生。新生儿窒息后易引起脑损伤, 颅内出血(ICH)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最常见的两种窒息后颅内病变, 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智力低下、脑瘫、癫痫、发育滞后等现象[2],对其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临床诊断中, 患儿的死亡率及发病率相对较高, 而早期及时诊断,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救治, 可降低新生儿致残率以及死亡率, 大大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3]。CT颅脑检查方便、快捷, 不需要特殊准备, 尤其适合不能主动配合的新生儿, 而且CT值客观、准确, 在常规的CT诊断工作中, 诊断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4]。为了更好的探究CT诊断提高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应用效果, 提高本病的认识, 本研究整理了2012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110例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患儿的资料,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 以了解其特征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搜集本院2012年10月~2017年9月救治的窒息后脑损伤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5例, 女45例;足月新生儿83例, 早产儿27例;38例为出生前宫内窘迫, 72例为出生后窒息;Apgar评分[5]<3分39例, 4~7分71例。分娩方式:剖宫产50例(因胎位不正8例, 妊娠高血压病25例, 脐带绕颈6例, 羊水过少7例, 双胎4例), 胎吸助产2例, 自然分娩58例。出生后窒息时间 3~18 min, 宫内窘迫[6]时间 13~42 min。患儿出生时间1~19 d, 平均出生时间7.13 d, 其中>10 d者26例, ≤10 d者84例。110例患儿均有脑部神经系统异常压抑或兴奋, 显著的窒息特征, 主要临床表现:症状多在12~24 h内出现,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7]表现, 少数在2~3 d内出现, 其中惊厥18例, 表现为兴奋者73例, 尖叫6例, 凝视9例, 肢体震颤13例, 肌张力增高35例;表现为抑制者37例, 其中肌张力消失8例, 嗜睡20例, 昏迷6例, 刺激反应低下7例。11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

1.2 方法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机(日本东芝公司), 层厚、层距为5~7 mm, 管电流为90 mA, 管电压为120 kV, 扫描层数为8~10层, 扫描时间为3 s, 观察图像和摄片时使用窗宽为80 Hu, 窗位为40 Hu, 将患儿的外耳门中点与眼外眦连线作为扫描基线, 所有患儿行CT扫描、头颅常规扫描。取仰卧位, 使其保持睡眠状态, 以减少伪影, CT扫描前0.5 h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 对脑部神经系统过于兴奋的患儿行药物干预以稳定症状。对照组患儿则进行常规B超对脑部损伤位置进行确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结果并做好观察记录, 分析观察组CT 诊断分度与颅内损伤情况之间的关系, 比较两组患儿应用相应诊断技术后的病情诊断准确率。

1.4 判定标准 采用脑白质及脑灰质CT值测量分析CT分度结果, 并进行分析[8], 分度标准分为:①轻度:局灶白质低密度影散在分布在1个或2个脑叶;②中度:超过2个脑叶,灰、白质的白质低密度影, 且对比模糊;③重度:侧脑室狭窄受压, 灰、白质界限丧失, 弥漫性白质低密度影。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CT诊断分度与颅内损伤情况之间的关系 观察组患儿经螺旋CT扫描诊断后, 按照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级标准进行评估, 其中12例为重度, 临床表现:多表现为昏迷, 缺乏原始应激反应, 肌肉张力松弛。CT诊断示, 虽小脑部分、基线底端、脑干部位密度较为正常, 但窗口界限消失,呈现弥漫性特征, 重度脑部内脑叶影像密度较低, 少部分患儿第三脑室呈现变窄的趋向。12例重度患儿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例, 硬脑膜下出血(SDH) 2例, 脑室内出血(IVH)3例, 脑实质出血(IPH)4例。19例为中度, 临床表现:多趋向嗜睡, 肌肉张力呈现降低, 反应较为迟钝。CT扫描结果显示,影像对比呈现较为模糊的状况, 密度较低的区域覆盖其脑部2个脑叶, 且部分患儿脑沟、脑部侧室部位变窄。19例中度患儿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 硬脑膜下出血5例, 脑室内出血2例, 脑实质出血3例。24例为轻度症状, 多为异常兴奋表现。CT诊断其低密度区域多位于脑部额叶区域, 吸状况较为正常, 多分布于2个脑叶以内, 患儿脑部侧室前端呈现斑片状, 影像分布于三角区域的外端部位, 且范围大小并不一致。24例轻度患儿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 硬脑膜下出血12例, 脑实质出血0例, 脑室内出血6例。见表1。

2.2 两组患儿诊断结果情况 观察组患儿病情诊断的准确率为87.27%(48/55), 对照组患儿病情诊断的准确率为52.73%(29/55), 观察组患儿病情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观察组CT诊断分度与颅内损伤情况之间的关系(n)

表2 两组患儿诊断结果比较(n, %)

3 讨论

脑部约占据全身耗氧量的50%, 属于人体内耗氧最多的器官[9]。脑部同样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器官, 人体缺氧则最初表现为脑部能量供应失衡, 新生儿代谢更为旺盛,因此耗氧量更大[10]。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脑血流灌注下降,其机理主要病理是脑水肿, 神经系统发育活跃, 二氧化碳分压(PCO2)升高, 新生儿的脑代谢旺盛, 引起氧分压(PO2)下降,能量代谢障碍使得脑组织中糖代谢增加, 一旦因某种原因诱发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乳酸和二氧化碳增多, 导致ATB严重缺乏[11]。脑血流灌注减少, 细胞内水钠潴留, 脑血流量调节功能减低, 脑细胞大量坏死,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引发脑部水肿。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缺氧缺血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使血液外渗, 静脉淤血, 出现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围生期窒息后引起的最常见和最严重并发症, 一般宫内窒息引起的占50%, 分娩过程中窒息占40%[12], 是新生儿死亡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 为新生儿期危害最大的常见病之一, 产生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功能缺陷, 重者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13]。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CT表现有脑实质水肿或颅内出血;②围生期有窒息缺氧史。临床上同时具备明确诊断:有明确的宫内窘迫史(羊水污染、胎心>100次/min、脐带绕颈等)、生后出现神经症状(兴奋、嗜睡、昏迷等)、生后重度窒息超过3 min、排除电解质紊乱及产伤诱因。新生儿颅内出血按出血部位分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脑实质出血、混合性出血、小脑出血等[14]。其中早产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早产儿以缺氧, 多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 针对成足月儿则以产伤为主要发病原因。

头颅CT不仅能区别缺氧缺血性脑病或是颅内出血, 还可判断出确切的出血部位, 因此仍是诊断脑损伤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言, 头颅CT更为有效, 而B超不能很好探查。CT扫描可以大致评估病变大小、位置、范围;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治疗、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儿科临床用药, 治疗, 包括后期的功能锻炼有较大帮助, 了解损伤区对于后期对应区域脑组织发育的预后指导;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有效降低顽固性脑瘫病患的发生率。研究表明[15], 幼儿接受的X线量与其智力发育有一种相关性。而选用CT诊断进行准确定位, 通过影像的密度差别, 能够清晰地确认病灶的范围确认患儿出血情况, 判断了解患儿脑部损伤的具体情况, 同时清晰显示患儿出血量, 明确掌握病变部位的特征, 出血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为缺氧缺血性新生患儿的早期诊治指导提供依据, 有助于医师准确判定病症的实际情况。

从实验结果中发现, 观察组经过多排螺旋CT诊断后,观察组患儿病情诊断的准确率为87.2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3%(P<0.05), 由于CT成像是诊断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较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成像技术, 对于病情来说, 多排螺旋CT能够对患儿作出较为准确的病情判断, 很好地使医护人员获得相应的图像。多排螺旋CT其扫描速度较快, 相对于其他的螺旋CT而言, 能够很好的控制扫描屏气的时间, 能够使得测得的图像更加准确, 对于新生儿来说,危害较小。

综上所述, 利用多排螺旋CT对患儿进行诊断, 能直观、客观、快捷、敏感地反映脑损伤的范围、程度, 有利于观察病情的发展, 其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 可提供良好的预测值, 协助患儿诊断治疗, 改善患儿预后, 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1]叶泽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新进展.包头医学,2013(2):76-78.

[2]赵艳红, 宋相冬, 李宏图, 等.3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观察及护理.河北医学, 2013, 19(2):299-301.

[3]罗治青, 肖丽娟, 沈行平, 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5):806-807.

[4]周世阳.多排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8):451-452.

[5]陈细香.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临床特征与脑电图监测探讨.中国医药导刊, 2013(1):145-146.

[6]张秋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82例CT诊断.当代医学,2013, 19(3):93-94.

[7]梁斐, 丁健, 周慧恩, 等.头颅B超、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2):32-33.

[8]邓益平, 曾旭, 周文秀, 等.CT平扫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附60例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1):19-20.

[9]罗泽.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常见 CT诊断及预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2):146-147.

[10]蔺增富, 张子平, 李保辉, 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医疗装备, 2014, 27(1):29-30.

[11]杨红海.多排螺旋CT诊断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临床价值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0):1363-1364.

[12]郭建辉.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CT表现.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4):2861.

[13]李开宪.CT、MRI对于对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预后的重要性.大家健康(旬刊), 2013, 7(5):51-52.

[14]李敬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5例特殊CT征象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7):1675.

[15]裴玉芳, 张连军, 张红, 等.颅脑超声与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的研究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1):83-84.

猜你喜欢
脑部脑损伤脑室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儿童做脑部CT会影响智力吗
脑损伤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幸福(2019年21期)2019-08-20 05:39:10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
奥秘(2016年6期)2016-07-30 17:34:30
压抑食欲使人笨
分忧(2016年3期)2016-05-05 01:58:43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47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治干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