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茵++李欣欣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解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打开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都在池水中闪耀浮动。问它为什么能够这样清澈?是因为它有着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小朋友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题目是《观书有感》,可诗的内容却是写的“方塘”呢?其实,这整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读书的感受比作方塘,而“书”就是“方塘”源头的活水啦!方塘因活水而清澈,人心因读书而明净,都是同样的道理呀!
能够留下千古佳句的诗人,没有谁不是博览群书。他们在读书上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与方法要与大家分享哦!快来看看他们关于读书的感想吧!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 ,三更灯火指 读书,五更鸡指 读书,黑发指要趁 时读书,总之,不要等到头发白了才后悔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一定要 读,还要一边读一边 ,这样,才能真正懂得书中的含义。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自古以来,学习都不是能偷懒的事,即使从 时就开始下功夫,也往往要等到 时才能见到成效。而且只是读书还不够,要想真正明白书中含义,还需要 (填原词),也就是要亲自动手做做看哦!
董遇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是一位性子质朴木讷但爱好学习的人,有人想跟他学习,他却说一定要先 。学生说:“苦于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书呀!”董遇就告诉他:“应该好好利用三种闲暇时间。”有人问他意思,他就回答说:“ 是一年闲暇之时, 是一天的闲暇时, 是平时的闲暇时。”这就是董遇做着农活,还能够成为人人尊敬的大学者的原因。
说起读书,古人可流传下了数不胜数的故事呢!
《南齐书》记载:“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江泌年轻时家里穷,白天做鞋子维持生计,晚上才能读书。晚上光暗,他就等月亮出来,爬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后来,人们就用“映月读书”来形容生活艰苦但仍坚持读书的人。
《晋书·车胤传》中“(车)胤家贫不能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氏世录》”中“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讀书”。两个故事被合称为“囊萤映雪”,夏天将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绢袋里当作灯光,冬天就着大雪的亮光读书,真是令人感叹:读书的乐趣,真是能让人克服一切艰苦,苦中作乐呀!
此外,还有“凿壁偷光”、“牛角挂书”等等,有兴趣的话,就通过读书来了解这些故事吧!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 【宋】陆九渊《读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下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观书》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宋】朱熹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汉】刘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