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小西
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会见了来华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的印度总理莫迪。
一场由印度单方面导演的边境风波刚刚过去,莫迪的这次来华赴会尤其引人关注:这位堪称“奇特”的印度总理玩的究竟是什么套路?又是什么样的经历和环境,令出身寒微的他,政治脸谱如此与众不同?
世人的既有印象中,印度领导人的气质比较相近:雍容优雅如尼赫鲁-甘地家族,文质彬彬如瓦杰帕伊和辛格,但莫迪却全然是一派草根甚至草莽气质,从握手的强硬劲力,到个人财产清单显示的“一贫如洗”,到施政手段的咄咄逼人,他都完全像是另一个时空来的人。
1950年9月17日,纳伦德拉·莫迪出生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古镇沃德纳格尔。古吉拉特邦属于边陲,在印度最大城市孟买、首都新德里和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三者之间,是各种势力、文化、宗教接壤和交锋之地——该邦的西北部是印巴武装对峙的前沿;该邦内部,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聚居地杂然分布。同时,古吉拉特邦自古就以发达的工商业著称,名人辈出,圣雄甘地就出生在这里,而20年来该邦最著名的人物,则非莫迪莫属。
值得一提的是,在种姓制度盛行、阶级分化严重的印度,莫迪的出身非常低微,他一直宣称自己是“茶农之子”,是“卖奶茶的小男孩”,他的家庭以开杂货铺、种茶、卖茶饮为生。莫迪从小喜欢阅读、表演、演讲和辩论,按说是个标准的从政苗子,应该考进大学政治类专业,然后进入政府当公务员或当律师、社工,同时组建美满的家庭,身边有个贤内助……但是,莫迪却并没走这样的寻常路。
据印度的畅销漫画书《莫迪童年故事》披露,8岁时,莫迪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团”(简称RSS),并开始参加RSS的基层训练营,系统接受严格的教义灌输、体能培训、格斗训练,结识了众多印度教教友,并立下了一生的政治志向。有人说,莫迪以握手手劲大而闻名,很多政要都吃过他的苦头,正是源自他从小接受过的格斗训练。
年轻时的莫迪曾宣誓终身投身组织工作,像苦行僧一样素食、不沾烟酒、禁欲、终身不娶。按家庭安排,高中毕业不久的莫迪迎娶了贾苏达本。但当时莫迪已矢志献身组织,于是婚后的莫迪离开了家庭。因为与莫迪的婚约并未解除,贾苏达本后来未再婚配,等于守了一辈子活寡。在2014年印度大选登记中,莫迪在个人简历的妻子一栏中填写了贾苏达本的名字。
20世纪70年代初,青年莫迪离家出走,花数年时间游历了各处印度教圣地,并了解各地的民情。回到家乡古邦后,莫迪成为全职的RSS成员,仅靠团体的活动补贴维生。
当时的印度遭遇内外的多重危机,社会变革压力巨大,而执政的国大党领导人长期出自尼赫鲁-甘地家族,面对危机,政府跋前踬后,踟蹰不前,反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莫迪所在的RSS等比较极端的组织见机会成熟,纷纷重新逐鹿政坛。在激荡的政治淘洗中,莫迪凭借出众的才干、勤奋和意志脱颖而出。1978年,莫迪通过自学考试从德里大学开放学院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1982年,又从古吉拉特大学获得了远程教育的政治学硕士学位。这样一来,他又成了RSS中稀有的“学院派”。
1985年,莫迪受组织指派,正式转入了与RSS有紧密关联的印度人民党。
印度人民党近年来发展迅猛,除了执掌全国政权,还号称拥有“1亿党员”。但在1980年该党正式建立时,尚属边缘小党,该党由于在组织上与RSS等印度教团体关联密切,因而一直被冠以“教派政党”的标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印度,国大党等奉行世俗主义和教派和睦的政党一直代表政治主流,“教派政党”这个标签就是“政治不正确”的代名词。所以,早期的印度人民党也经历过理念上的摇摆,但选举实战显示:因为印度国内的社会发展已经迫切要进入新历史周期,安守旧局是不切实际的政治幻想,发展经济、关注民生、政治变革,还有最重要的印度教特性,才是该党的必然选择。
1985年,印度人民党全国执委会会议上,基本敲定了上述新路线,而莫迪正是在那时转入了该党,并凭借强大的印度教教派人脉和出众的宣传组织能力,作为选战专家迅速上位。
1987年,莫迪成为印度人民党古吉拉特邦组织秘书(相当于组织部长),1988年,他又提升为该党的古邦书记(相当于秘书长)。1990年,莫迪以选战高级智囊的身份来到新德里,在其策划与组织下,印度人民党在选战中无往不利。不过那时的莫迪在党内即以火暴脾气和强势作风著称,立下大功但也得罪了很多党内元老,其中包括建党党首瓦杰帕伊,一度被排挤出局。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社会发展不平衡加剧,宗教对立斗争愈演愈烈,如何既能利用好印度教民众的情绪,又能将其把握在可控范围内,不是常人的手腕所能控驭的,在印度人民党基层党工看来,莫迪才是引导他们走向执政之路的不二人选。
1994年,在当时党内大佬阿德瓦尼的力邀之下,莫迪重新出山,策动印度人民党在各邦议会选举中取得大胜(包括在其家乡古邦的首胜)。次年,莫迪成为印度人民党全国秘书长,从此接掌了该党组织、宣传大权。
应该说,蛰伏的两年多对于莫迪非常重要,适时冷静下来的他调整了自己的“人设”,并串联了从古邦直通新德里的用人班底。卷土重来之后,莫迪的脾气个性乃至个人形象也较以往有了全新设计。世人现在所熟悉的那个笑眯眯的、慈祥温和、戴眼镜的莫迪形象,就是那时开始固定的。
莫迪与党内高层的关系也有改善,1998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拔莫迪为人民党总书记,全面接管党务。1999年,他又兼任该党的新闻发言人。
莫迪似乎注定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接下来古吉拉特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他又从中央杀回地方,并从此改变了古邦乃至整个印度的发展轨迹。
2001年1月,古吉拉特邦发生7.8级大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16.7万人受伤,是印度50年来最严重的地震。当时该邦是印度人民党执政,但身为该邦首席部长的帕蒂尔因“身体原因”无法有效应对危机。危局之下,莫迪赴家乡继任首席部长。
2002年2月,刚刚抚平地震创伤的古吉拉特邦,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宗教仇杀事件。
作为掌政古邦的“一镇诸侯”,莫迪在仇杀事件期间的“不作为”令他饱受争议。总理瓦杰帕伊也谴责了莫迪,各界呼吁莫迪辞职。面对压力,莫迪的邦内阁在7月19日宣布辞职,解散议会,提前举行新一届选举。但在经过数月舆论造势之后,当年12月的邦选举中,“充分动员起来”的印度教教徒纷纷给人民党投票,使该党再度大胜,拿下议会议席的2/3,莫迪继续执政。
应该说,莫迪能够在古吉拉特邦长期屹立不倒,除了利用宗教族群的矛盾拉选票外,还得益于高速的经济增长,他掌政12年,该邦的经济增长率一直稳居印度首位,GDP增加了近两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莫迪本人堪称“清贫”,某次财产申报显示,他手里的现金资产仅4700卢比,折合不到74美元。
2014年,形象清廉、经历励志,又广受印度教教徒爱戴的莫迪,领导人民党在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中,获得全部543个议席中的282席,成为30年来首个拥有议会下院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党,莫迪当选总理。在竞选过程中,莫迪承诺要将古吉拉特邦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改善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并为印度的年轻人每年创造1000万个工作岗位。
然而,如今任期已过3年,莫迪当年的政治承诺却极难在短期内如数兑现,因为各种社会痼疾和基础建设的缺位,印度不乏一般劳动力,却奇缺符合新就业岗位要求的有效劳动力;国内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尤其是东北部各邦骚乱频发;国内教派对立严重,新的冲突随时有可能爆发。
在这种被动状况下,借助策划一些与邻国间的冲突事件,以转移国内矛盾焦点,就成了莫迪政府的一个“选项”。但是,当今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是融合与和解,抱团发展,共同受益,靠制造和利用矛盾,有可能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实现政治利益的最大化,但将这种经验放之于四海,生成的效果就难说了。退一步讲,仅仅在印度这样一个历史与现状都无比复杂的大国内部,莫迪的谋求连任之路就充满了未知因素,而在2019年,印度民众是否会继续选择莫迪和人民党,也将深刻影响这个大国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