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越,张 驎,李 鑫
(1.华北科技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培训中心,北京 100012)
重特大事故经济损失直间系数值估值研究
王 越1,张 驎2,李 鑫1
(1.华北科技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培训中心,北京 100012)
事故的发生无论对财产、人员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巨大的。因此,事故发生后不仅要查清事故发生原因,还要对事故经济损失进行划分与统计计算,从而对事故有着科学的评价和认识。通过介绍事故经济损失的含义、分类与计算方法,应用最广泛的直间系数法对部分典型重特大事故进行统计与研究,估算出比较符合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直间系数比。以8·12天津港事故为例,运用统计分析结论,对其经济损失进行初步估算与研究分析,希望能够给此次事故提供一些分析资料。
事故;经济损失;直间系数法;直间系数比
当今科技的日益进步,越来越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事故的增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事故起数约为2.5亿,每天平均68.5万起。例如2015年8·12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其众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事故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损失是难以准确估计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计算事故的经济损失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国家和企业制定更加安全的措施方案提供量化标准,也能够为判断安全措施方案是否真正科学合理提供依据。如何快速、准确地估算出事故的经济损失,是我们需要根据理论课题与历史案例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事故,一般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者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的危害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经济损失、人身伤亡和社会影响。
事故的经济损失是对事故在经济方面的货币计量量化表示。事故的经济损失是事故中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无论事故的大小,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包括经济收入的减少、经济支出的增加和经济价值的减少。经济损失表现为财产的损失、伤亡人员及其家庭的安抚金增加与教育培养损失和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及恢复治理的费用。
事故的人身伤亡是事故的发生致使人体生理技能机能部分丧失或者死亡。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所以事故这部分的损失无法用数字精确衡量。
事故的社会影响是事故对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自身的社会信誉损失、员工家庭的伤害和政治层面上国家政策及形象的影响。由于事故的社会影响包含多个方面,所以实际损失计算中需要多方面衡量估值。
事故经济损失的分类能够明确经济损失的类型,并且使经济损失评估更加全面、清晰[1]。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1.2.1 直接经济损失Lzj
(1) 伤亡人员的医疗及护理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计算,若因为事故结案而未能计算的医疗费用,则根据下式计算:
M=Mb+Dc×(Mb/N)k
(1)
式中:M为伤亡人员所需医疗总费用,万元;Mb为事故结案前医疗费用,万元;Dc为事故结案后的医疗所用天数,具体由企业、医院、工会等确定;N为事故发生日到结案日的天数;k为事故结案后的医疗费用较结案前的医疗费用的比例系数。由于不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发展阶段不同,所以该比例系数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进行计算。如果一次事故中有多人伤亡,则总医疗费用累计进行计算。
(2) 伤亡人员的丧葬、抚恤、救济及补助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3) 歇工工资损失,根据下式计算:
(2)
式中:Lc为伤亡人员歇工的工资损失;Si为第i位伤亡人员歇工工资损失;k为事故中伤亡人员总人数;Ti为第i位伤亡人员歇工天数。
(4) 固定资产损失。计算中需要考虑固定资产折旧率。固定资产年平均折旧率:
R=1/预计使用年限
则固定资产损失为资产现值与残差价值的差值:
Ls=V×(1-R×n)-Vn
(3)
式中:Ls为固定资产损失;R为年平均折旧率;n为已使用年限;Vn为事故发生后的剩余价值;V为固定资产原值。
(5) 流动资产损失。
材料损失:
Lm=Mc×Mq-Mn
(4)
式中:Lm为材料损失费用;Mc为材料单位成本;Mq为损失材料数量;Mn为材料损失的剩余价值。
成品、半成品及在产品的计算:
Lp=Pc×Pq-Pn
(5)
式中:Lp为成品、半成品的价值损失;Pc为成品、半成品的单位成本;Pq为成品、半成品的损失数量;Pn为损失成品、半成品的剩余价值。
(6) 事故现场处理及抢救费用实际支出。
(7) 事故处理的事务性实际支出。
(8) 事故赔偿及处罚性实际支出。
1.2.2 间接经济损失Ljj
(1) 停产、减产造成的损失。
Li=(V-C)-(Vt-Ct)=P-Pt
(6)
式中:V、C、P分别为正常情况下的产值、成本和利润;Vt、Ct、Pt分别为停产、减产情况下的产值、成本和利润。
(2) 资源损失。事故造成的资源损失使得资源失去了最大经济效益,利用机会成本理论,则根据下式计算:
Lz=Cz×Qz
(7)
式中:Lz为资源的价值损失;Cz为资源的单位机会成本;Qz为资源的破坏数量。
(3) 其他费用。其他相关费用包括替换伤亡人员工作的人员工资费用、新进职员培训费用和诉讼费用等。
事故间接经济损失一般很难准确计算,所以人们想到利用直接经济损失来估计间接经济损失,从而计算出事故总的经济损失,这就是直间系数法。根据下式计算:
间接经济损失=K×直接经济损失
(8)
式中:K为直间系数比值。
最早研究直间系数比值法的是海因里希,他通过对5000多起事故进行分析,得出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比值大约为1∶4,即事故总的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5倍[8]。海因里希的结论已经被安全界赞同,并且在政府和权威机构运用。但是其结论是根据八十多年前的美国社会国情提出的,并不适合在我国目前实行。在海因里希之后,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有所不同的结论。比如,芬兰国家安全委员会所依据的结论为1∶1,英国雷欧普尔德所依据的结论为5∶1。以上结论也是根据其他国家的相关情况得出,所以对我国也不完全适用。
针对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抽取2013~2016年十个我国重特大事故,并对比分析其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及直间系数比,如表1所示。
表1 2013-2016年重特大事故经济损失直间损失及系数比
续表
上表所示的十个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过程,现列举事故1、事故2如下:
事故1:停产、减产损失:根据2013年石油行业产值及成本,估算其停产、减产损失约为285905万元。
资源损失:由于石油管道泄漏位于露天场地,其污染影响范围较大,所以估算其资源损失约为428139万元。
人员工资费用:2013年青岛市社会平均工资3117元,所以替换伤亡人员的人员工资费用约为62万元。
培训费用:新进职员培训费用按每人1000元,所以培训费用总额约为20万元。
诉讼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诉讼及其他相关费用总额约为8万元。
间接经济总额约为714134万元。
事故2:停产、减产损失:根据2014年煤炭行业产值及成本,估算其停产、减产损失约为8920万元。
资源损失:根据煤矿瓦斯爆炸影响范围,估算其资源损失约为3804万元。
人员工资费用:2014年曲靖市社会平均工资3682元,所以替换伤亡人员的人员工资费用约为5万元。
培训费用:新进职员培训费用按每人1000元,所以培训费用总额约为2万元。
诉讼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诉讼及其他相关费用总额约为2万元。
间接经济总额约为12733万元。
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事故经济损失已不再满足仅限于其本身狭窄的范围内,其生产链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都会受到波动,特别是一些重特大事故甚至会产生巨大影响。事故对环境的破坏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弥补的,甚至不能用金钱进行衡量。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企业品牌和声誉也会受到致命的损失。最重要的是人员伤亡,对企业和家属的损失和伤痛也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所以,根据现今我国大部分事故经济损失统计分析,其直间系数比应该远大于4。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对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的划分,并参考抽样2013-2016年我国十个重特大事故经济损失的影响结果,估算出我国目前重特大事故经济损失直间系数比在8至10之间。
根据事故多发行业发生事故的不同影响范围,可将经济损失直间系数比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大型石油爆炸事故多位于露天场地,对周围社会、生态等环境影响极大,所以其直间系数比约为9.5~10之间;火灾事故对所在场所及周围社会、生态等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其直间系数比约为9~9.5之间;煤矿事故仅对所在场所存在破坏力,所以其直间系数比约为8.5~9之间;建筑事故仅对所在场所存在破坏力,所以其直间系数比约为8.5~9之间;交通事故仅对所在场所存在破坏力,所以其直间系数比约为8~8.5之间。
由于事故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和计算中,各项经济损失数值大、难测算,所以以上得出的结论仅为估计值,仍需探讨并值得进一步研究。事故直间经济损失系数比中,如果能够统计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其实际意义将会比较大。
天津港事故发生于2015年8月12日,发生地点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瑞海公司,事故原因是该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等标准的统计,截至2015年12月10日已核定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8.66亿元。
由于8·12天津港事故伤亡惨重、人数众多、对工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影响巨大、事故后期处理难度极大等因素,所以根据结论得出的符合现今我国国情的事故经济损失的直间系数比,选取其事故直间系数比为9.9,约为事故直间比的最高等级。
根据选取的直间系数比,估算得出天津港事故间接经济损失约为679.73亿元。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总额约为748.39亿元。
(1) 事故经济损失的计算评估对于事故的分析与后续的处理,以及今后的事故等细分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对事故损失的计算找到便捷、实用的计算方法。因此,根据我国国情与众多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提出了目前我国重特大事故经济损失直间系数比大约在8至10之间的结论,并根据事故类型进一步区分直间系数比。此结论仅供参考研究,希望能够通过事故经济损失直间系数比值的估算,对事故直间系数法做更深入的研究。
(2) 运用估算出的直间系数比结论,对8·12天津港事故的经济损失作出计算与验证分析。由于此次事故的社会影响相当大,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该结论还不是十分精确,需要通过更多的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
[1] 丁志东,华敏,潘旭海,等.员工伤亡事故带来的企业经济损失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81-83.
[2] 韩小乾.事故灾难应急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5.
[3] 黄燕佛.国内外事故经济损失评价理论与方法[J].研究与探索,2003(1):6-7.
[4] 罗云,田水承.安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 黄小武,蔡夏林,刘凌燕.我国职业伤害经济损失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71-76.
[6] 罗云,等.安全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 陶树人.技术经济与管理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8] 蒋欣妤.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机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9] 梅强.事故损失预估方法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6(11):17-20.
[10] 沈裴敏.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1.
AnalysisofEconomicLossofAccidentBasedonDirectandIndirectCoefficientMethod
WANG Yue1,ZHANG Lin2,LI Xin1
(1.Dept.ofthegraduateschool,NorthChina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Yanjiao,065201,China;2.Dept.oftheTrainingCenter,StateAdministrationofWorkSafety,Beijing,100012,China)
The destruction of accidents on goods,personnel and the environment is enormous. After an accident,the reason of the accident showld be found out,but also the economic loss of the accident should be divided and calculated statistically,then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accident is obtained . By introducing the meaning,classificatio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accident economic loss,the most extensive direct coefficient method is applied in the statistical research on some typical serious accidents,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efficient ratio is estimated which conform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 In 8·12 Tianjin Port accident,for example,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economic losses were preliminarily estimated and analyzed.
casualty accident;economic loss;direct and indirect coefficient method;direct and indirect coefficient ratio
2017-10-06
王越(1992-),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华北科技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E-mail:872737567@qq.com
X915
A
1672-7169(2017)05-00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