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春梅
编者按:教室,是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场所,是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而周春梅老师用自己崇高的教育情怀将教室变得无比辽阔,正如她的教育著作《一件辽阔的教室》,看似一本随笔集,实质是周老师在教学中的思考,记载着她与学生的温情故事,渗透着她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周老师始终坚守教育童心、深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挖掘孩子的潜能、探索教育的本质,她用真诚打动学生,用行动影响学生,把教师比作一颗火种,在点燃学生的梦想、点亮学生未来的同时,也点燃自己的教育激情。就是在这样一间辽阔的教室里,她带领学生走向一个辽阔的世界。
一间辽阔的教室
□ 周春梅
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我希望以伟大的文学作品为载体,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彼此启发,彼此点燃,走向一个辽阔的世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所理解的“辽阔”,首先是文学的辽阔。它超越教材,也超越某一种具体的体裁或门类。在文学的辽阔中,包含空间的辽阔、时间的辽阔、心灵的辽阔。两千多年前旷野上盛放的桃花,可以去古老的《诗经》里寻找;19世纪风雪交加的俄罗斯,可以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感受。这些辽阔,只有深刻敏感的心灵才能体验和珍惜,如鲍勃·迪伦所言,“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然心灵一旦感悟到“辽阔”,便可超越一时一地之局限,超越一己之得失,拥有一个辽阔的世界。
语文教师要竭力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劝学生读书,能侃侃而谈,下笔千言,自己却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与学生一起认真阅读原著,真诚交流,才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真正热爱读书的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一个广阔无垠的阅读世界;而学生的年轻视角、新颖观点,又给教师许多新的启发。
在平时的阅读中,如果我们保持高度的教师职业敏感性,就会发现可用到教学中的材料如源头活水,取之不竭。在对教材做充分细读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丰富的相关联的素材,对保持课堂的高容量和新鲜度很有帮助。
我希望提供给学生的文本有纯正的文学品位,提出的问题有高出一般语文课的文学性,但这些必须贯穿于作品的阅读与理解、语言的组织与推敲及一些具体的语文活动中,而不是空谈。通过阅读“点燃”学生,再落实到具体的听说读写中——在水里学游泳,而非在岸上高谈阔论。
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智利诗人聂鲁达的《疑问集》由74首诗和316个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组成。诗人对世界提出了许多神秘有趣、荒诞不经的问题,让我们直面自以为了解却一无所知的一切。我借“大哉小天问”为标题设计讲义,选取部分诗歌,分为“梦”“生与死”“永恒的自然”“我”等几个主题,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并书面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你最欣赏哪一节(一组)诗?为什么?
二、请选择其中一个“疑问”,给出你的回答。
三、请自写一节(数节)诗(可续写诗歌,也可另选主题),提一个天真而有意义的问题。
课堂上同学们踊跃交流,互相回应、质疑、补充。天真的“问”,有的找到了“答”,有的则依然存疑,甚至永久存疑,促使我们继续思考、探求,并对世界的伟大与神秘永远保持谦卑庄重之心。
这样将学生原本不熟悉的文学作品带入课堂,远比空谈效果好。我只摘取一枝一叶,让学生看到它的青翠美丽,吸引他迷恋,然后忍不住去看看那棵树、那片树林,树林所在的广袤的原野,原野上的天空……由一个片段走向一本书,再到一个作家、一个主题,再关联到另一些作家,另一些作品,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和精神家谱。
西谚有云:“手里拿着锤子,就会到处发现钉子。”假期里重读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男主人公试图专心写作,但背后一阵窸窸窣窣,回头一看:“就在他背后的书架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数字的强调和刻意的“啰唆”,让我们联想到著名的“两株枣树”;“叠”字传达出层层堆叠、似乎还在不断往上生长的压迫感,也让我们想到《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类似炼字的案例。阅读,可以融入日常的语文,为教师自身、也为学生开启一个辽阔的世界。
辽阔,也延伸至文学之外,延展到未来。高中毕业后,学习理工科的学生会选一门关于中国新诗的选修课,并将课上的体验与我分享;埋头于实验时,也不忘给我提供艺术修养影响科学研究(“美”引导对“真”的追求)的案例。学习经济学的学生写信给我,从ICU困境说起,思考生命无价与理性的经济计量之间的矛盾。
从一间辽阔的教室,走向一个辽阔的世界。“万物静默如谜”,人应当以沉静谦卑的心态,面对自我与世界。
原本觉得此书只是个人琐碎的教学笔记,价值有限,幸得王栋生老师和吴法源先生的鼓励,我才有动力将之整理结集。书成之后,前辈和同行的鼓励,我非常珍惜。而学生的反馈又为我的储藏箱增添了许多温暖的故事。
下面分享一封学生来信和我给他的回信:
学生来信:
我们觉得异常亲切,读着一个个熟悉的故事,仿佛身临高中的语文课堂。书里有老故事,有我们知道的故事,不知道的故事,还有我们自己的故事。在朋友圈里发现,原来很多同学都入手了这本书。大家喜欢把有关我们的故事拍张照片发出来,比如“人生的常态是,人得不到所追求的”“三个月后,她终于抄完全书”……还有一些我们自以为是,却又不是我们的故事。比如《高考后的阅读》讲述上海某高校学经济的同学,大家都认为是李同学,李同学却说谈及的那几本书他都没读过。我们不停地在书里寻找,找寻“今生今世的证据”。其实不论是,或不是,都不是那么重要。大家还是跟记忆里一样,一起起起哄,一起吹吹牛,一起看看书。也曾质疑高中这种不计利害只是老老实实读书的教学方式,有时候觉得需要看的书实在太多。上了大学才顿悟,幸好曾经有那么一段好好读书的时光。从根本上支撑着自己走下去的原点,就是那一本一本,或许已忘了内容的书。
我的回信:
原来不觉得自己所做所写有多少价值,没想到陆续收到很多以前的学生、家长的反馈,感谢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回忆的“教室”。这算是意外的收获,也是我最珍惜的收获。是你们给我的温暖和智慧,汇聚成了这本书。书里的你们,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有些故事是我们班的,有些不是,那位读经济学的学生是更久以前的。就让大家认为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李同学吧,或者是未来的李同学,也许他日后就会去读那些书。其实如你所说,有这样一个机会重拾少年时代的快乐,足矣。同时,也说明每一代的少年虽有许多不同,但向真向善向美之心是一样的,都希望通过阅读成长为一个精神高贵的人。
有机会替我问候大家。虽然我不会聊天,但你们都在我的心里。祝一切安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