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玲
(江苏省宜兴市新建中学,江苏宜兴 214253)
摭议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马春玲
(江苏省宜兴市新建中学,江苏宜兴 214253)
互动是初中英语课堂改革的主旋律,互动学习需由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自觉实现,如何基于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中实现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既关系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关系着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任务型教学;初中英语;运用
随着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初中英语课程目标也在逐渐发展,已由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学生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在英语学习中形成语言能力。如何基于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使用、实践语言,形成语言能力,并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新的视角。《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要努力通过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并在任务型教学实践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推动课堂改革,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无论是认知主义理论还是构建主义理论都认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和生活中运用,而任务型教学旨在把语言知识通过任务完成转变成语言运用,它是学英语和用英语的生态园。基于任务的设计、开展、实施和监探,语言知识得以“流转”,语言技能得以“修炼”,语言能力得以“培养”。Nunan(2000)认为:“任务是课堂中的一项工作,主要是让学习者用目的语理解、控制、产出和交流,但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于意义而不是形式。”任务型教学是一个连续性的学习行为,它的最大特征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为它是基于活动的完成,而不是基于语言的重复操练。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习得”语言。学生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为了达成“完成任务”的活动愿景,往往以相互可以理解的且又略高于现实需求的表达,这可以让学生逐步学会用目标语来完成语言实践,提升语言能力,实现真正的语言习得。
传统的任务型阅读教学往往以文本为载体,以语言学得为重点,以输入信息为任务,以理解信息为目标,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思维,无法发挥自己的语言学习潜能。而新课程认为,初中英语的学习要“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只有运用语言,才能内化语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如果说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形成是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进行语言认识和理解的体现,那么,基于任务完成的愿景,学生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彰显个性潜质、发展个体能力、表达个体需求、凸显主体思想的过程,只有两者实现深度融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获得感”,培养语言学习的自信心。
任务型教学首先需精选任务,任务的选择既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嗅”到任务的趣味,同时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有什么样的任务设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任务肩负着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使命,同时又召示着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和目标。要让任务活动预设和课堂质量生成齐头并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坚持以下原则: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并且要明确告诉学生,通过什么样的任务链或任务环来实现目标。如: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and give your advice. 听一个对话,然后根据对话里的人和情境以及具体的问题,再提出你的适切性意见或建议。这既是目标导向的体现,也是任务活动顺利开展的现实保证。
真实性是任务最可贵的价值存在,也是任务得以在学习活动中顺利开展的最好的实力。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任务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挑战;另一个是活动本身是基于现实的存在。只有双向驱动,才能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在不能直接选用真实任务时,便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董晓波,2006),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能从教材、学生和教学内容多方面考虑,创造性地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
任务是载体、是背景,基于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是让学生以任务为驱动来附带或推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习得,无学习意义的任务不属于课堂任务讨论的范筹。教师要学会让语言运用和任务完成深度融合,使学生既在完成任务中学会词汇、习得句型、交流信息,更在任务完成中提升自尊自信,助推思维品质,培养学习能力。
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可将任务分配后做起了甩手掌柜,而是要适度、适时、适切跟进。“高期待,低跟进”才是教师在任务型活中扮演的角色。二语习得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母语负迁移影响不可小觑。由于任务型活动需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参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活动中的一员,并以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让任务顺利开展,助推学生语言学习和信息表达同步推进。
任务型教学的优点相当明显,但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它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教师有高超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因此,开展任务型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尤其在开始阶段要保持适度期望值。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任务型教学要考虑到实际,尤其是课型、学情和个体特点,要尽量使基于任务完成的语言交流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完成给定任务,习得语言。如果任务过难,学生易于分散注意力,造成注意力集中于任务而忽视语言学习;而任务过易,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务必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搭建脚手架,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创设平台,适当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既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为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1] 杨巧玲.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8).
[2] 范海茶.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5(18).
[3] 张俊英.例析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设计与链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2).
马春玲,1977年生,女,江苏宜兴人,宜兴市新建中学英语教师,曾获“宜兴市先进工作者”“宜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