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华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 海门 226100)
进行临终护理干预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刘佩华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 海门 226100)
目的:探讨进行临终护理干预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某医院收治的10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A组患者进行临终护理干预。在接受护理前后,分别使用癌因性疲乏自评量表(PF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两组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和生存质量。结果:接受护理后,A组患者FPS的评分低于B组患者,其SF-36的评分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癌因性疲乏的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晚期恶性肿瘤;临终护理干预;生存质量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的症状,使其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1]。研究发现,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终护理干预的效果不错。临终护理干预是指为生存期不足半年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支持。此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减少其癌性疼痛,提高其生存质量[2]。为了进一步探讨进行临终护理干预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这些患者均未患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障碍。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A组(51例)和B组(51例)。在A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龄为22~90岁,平均年龄为(71.9±8.4)岁。在B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龄为22~90岁,平均年龄为(71.5±8.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每天帮助患者清洁口腔和皮肤,协助其翻身,为其拍背,避免其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口腔溃疡等并发症。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消除其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接受临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 进行疼痛护理 患者癌性疼痛的程度若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应遵医嘱为其使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在服药后若不能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护理人员可再次评估其癌性疼痛的程度,在必要时可为其静脉注射镇痛药物,以确保其获得理想的镇痛效果。在给药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治疗性触摸,从而增强其镇痛的效果。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用指腹按压患者的大鱼际等柔软的部位,每次按压3~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癌性疼痛[3]。
1.2.2 进行心理护理 1)隔绝期的心理护理。在隔绝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无法接受自己正处于癌症晚期的事实。护理人员应提前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及最终的结局,争取得到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同时,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多给予其理解和关心[4]。2)愤怒期的心理护理。在愤怒期,患者往往会有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提前告知患者家属愤怒期的心理特点,使患者家属能够将患者的不当行为看成是一种对负面情绪的宣泄。护理人员嘱患者家属在患者发脾气时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回应患者。3)妥协期的心理护理。在妥协期,患者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无济于事,对于治疗疾病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希望能够通过治疗改变结局。护理人员应协同患者家属一起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适当地使用药物或心理干预引导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4)沮丧期的心理护理。在沮丧期,患者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因此会出现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多倾听患者的诉说,鼓励患者多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给予其充足的私人空间,但应注意防范患者自杀。5)接受期的心理护理。在接受期,患者会意识到自己即将死亡,可能会考虑家人和对自身后事的安排。护理人员应多给予患者私人空间,不要刻意与患者进行交流,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完成未尽之事,并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家人的温暖。
在接受护理前后,分别使用PFS和SF-36评估两组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和生存质量。在PFS中主要包括认识和行为(各6项)、感觉和情绪(各5项)共22项内容。每项内容的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发生癌因性疲乏的程度越严重。在SF-36中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八项内容。每项内容的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5]。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FPS的评分和SF-36的评分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两组患者FPS的评分均有所降低,其SF-36的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A组患者FPS的评分低于B组患者,其SF-36的评分高于B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FPS的评分和SF-36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其FPS的评分和SF-36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FPS评分 SF-36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A 组 51 180.3±2.4 92.9±1.8 329.9±33.9 482.1±43.0 B 组 51 182.1±2.0 125.6±2.2 328.3±30.8 412.5±34.9 t值 0.326 5.031 0.172 6.822 P值 >0.05 <0.05 >0.05 <0.05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一经确诊,会使其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其出现焦躁、忧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6]。如何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临终护理干预被广泛地应用于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此护理方法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旨在为临终前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以减轻其生理上的疼痛,缓解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改善其生存质量[7]。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FPS的评分均低于入院前,其SF-36的评分均高于入院前。A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其FPS的评分低于B组患者,其SF-36的评分高于B组患者。这与刘亚红等[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A组患者进行了临终护理干预。在该组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全面地评估其心理状态,结合实际病情及心理特点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消除其负面情绪,使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嘱其多陪伴患者,多鼓励、安慰患者。癌性疼痛是影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应准确地评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癌性疼痛的程度,遵医嘱为其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治疗性触摸、为患者播放音乐等方式增强镇痛的效果,以减轻患者癌性疼痛的程度。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终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癌因性疲乏的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1] 王小群.临终关怀在50例晚期肿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9):240-241.
[2] 郭志娟.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267.
[3] 庄亚贤.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6(9):1139-1141.
[4] 吴霞,胡元艳.临终护理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大家健康,2016,10(12):255.
[5] 周辉,刘曾敏.临终护理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9):81-83.
[6] 翟雅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99-101.
[7] 周茹珍,厉坤鹏,王海霞,等.癌症病人濒死期护理路径在临终关怀病房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2):2370-2373.
[8] 刘亚红,熊添,郭丽娟,等.老年肺癌晚期癌性疼痛处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10):77-79.
R473
B
2095-7629-(2017)20-0265-02
刘佩华,1978年7月出生,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肿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