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宁玲
(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阜宁 224400)
对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分析
徐宁玲
(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阜宁 224400)
目的:分析对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白血病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于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进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其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其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其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白血病;集束化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对患者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置入靠近其心脏的大静脉内,然后经导管输注药物对其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模式[1]。此治疗模式能避免化疗药物与患者手臂的静脉直接接触,从而可减轻化疗药物对其血管壁造成的刺激。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PICC为白血病患者输注化疗药物。而对进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其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对进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盐城市阜宁县人民医院于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进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这60例患者均具有进行PICC的指征,且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其中,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和治疗期间转院的患者。将这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在观察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各有15例;其年龄为20~61岁,平均年龄为(54.19±6.23)岁;其病程为2~5年,平均病程为(3.72±1.21)年。在对照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4例,男性患者有16例;其年龄为19~62岁,平均年龄为(53.12±6.21)岁;其病程为2~6年,平均病程为(3.81±1.1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在置管前,向患者讲解进行PICC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在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在为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应密切观察其各项生命体征。在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冲管。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1)置管前的护理。(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在进行PICC前,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恐惧等),部分患者甚至因此而拒绝接受PICC。因此,在为患者置管前,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情绪的变化情况,了解其心理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稳定情绪,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2)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进行PICC的目的、方法、效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置管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从而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2)置管时的护理。选择患者肘部弹性好且较为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当导管的头端到达患者的肩部时,嘱其将头部转向穿刺侧,将其下颌靠近肩部,以防导管进入其颈内静脉。当出现置管困难的情况时,可稍稍回拉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再为患者置入导管。在为患者置管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为其保暖。置管成功后,用大小合适的透明敷贴以患者的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无张力敷贴。3)置管后的护理。(1)基础护理:置入导管后24 h,要及时为患者更换透明敷贴和肝素帽,以后每周更换1次透明敷贴和肝素帽。每次在为患者输液前和输液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以防管内产生栓子而导致堵管。告知患者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出现脱落、弯折等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红肿、渗液等)。若患者的穿刺部位发生红肿,可对其进行局部热敷。(2)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嘱其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告知患者戒烟戒酒,尽量不饮用咖啡和各种温补性的饮品,忌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3)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患者在进行PICC后,其血液流速会明显减慢,加之化疗药物的刺激,易使其发生静脉炎。为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应选择与其血管的管径相适应的导管对其进行穿刺,且穿刺的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其血管壁造成机械性刺激,防止其血管内膜发生损伤。在为患者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时,应对其局部肢体进行湿热敷。
进行护理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的评分标准:患者的得分高于75分表示其存在严重的焦虑情绪,得分为66~75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焦虑情绪,得分为56~65分表示其存在轻度的焦虑情绪,得分低于56分表示其不存在焦虑情绪。SDS的评分标准:患者的得分高于75分表示其存在严重的抑郁情绪,得分为65~75分表示其存在中度的抑郁情绪,得分为50~64分表示其存在轻度的抑郁情绪,得分低于50分表示其不存在抑郁情绪[2-3]。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用SPSS21.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经护理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经护理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对照组 30 67.81±4.9 69.82±5.7观察组 30 51.75±4.5 53.21±5.1
接受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有3例患者发生感染,有2例患者发生导管脱落及堵管),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有1例患者发生皮肤过敏),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白血病患者进行传统的静脉置管相比,对其进行PICC的效果更好,具有操作简单、避免反复穿刺、留置导管的时间长及安全性高等优点[4]。但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力较差,其在接受PICC后易出现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从而可影响其治疗的效果[5]。因此,对进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十分必要。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采用此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提升其对护理的满意度[6]。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进行PICC的白血病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其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1] 叶春燕,李惠玲,朱春菊,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8):59-62.
[2] 王任姣,赵永兰.集束化护理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J].中国病案,2016,17(12):86-88.
[3] 王淑英,林晓娥,刘俊娥,等.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17):2703-2705.
[4] 迟春昕,谢巧庆,谭宝琴,等.早产儿PICC置管相关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7):4046-4048.
[5] 刘春凤,张莉,刘萍,等.集束化护理在PICC间歇期导管维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5):409-410.
[6] 邹燕敏,王跃英,张楚珊,等.心理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患者维护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6,15(1):72-74.
R473
B
2095-7629-(2017)20-0257-03